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今日温州

振兴实体经济 温州打出“组合拳”

——访温州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

  本报记者 徐月萍

  近年来,温州经济“脱实向虚”倾向明显,有着改革发展风向标意义的温州,再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最近,温州市委、市政府连续召开了3次会议(8月26日市委全会、9月9日振兴实体经济动员大会、9月17日温商回归动员大会),会议的核心都是振兴实体经济。让人感觉到,温州振兴实体经济的脚步异常紧迫。

  这一战略选择对温州经济发展的现在和未来意味着什么?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又能给温州民营企业带来什么?近日,记者专访了温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人。

  解忧难 树信心

  呼唤温州人精神回归

  记者:杭甬温历来雄踞全省前3位。但目前,温州绝大多数经济发展指标下滑、处于全省“垫底”,总量已从全省第一梯队掉入第二梯队,增速已掉入最后梯队。这样的处境下,温州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经信委负责人:眼下,温州又处在“不进则退的重大关口”。温州正面临着“标兵渐远、追兵渐超”的严峻形势。痛定思痛,温州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提振信心,固本强基,一心一意振兴实体经济。

  近段时间以来,市委、市政府开展了系列调研。陈一新书记到温履职后的第一站调研,就选择了实体经济。9月9日,在温州全市振兴实体经济大会上,温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等一揽子政策文件,拿出了加快小微企业园建设、促进网络经济发展、鼓励企业整合重组、建立驻企业服务员制度、落实涉企优惠政策等一套“组合拳”。振兴实体经济的“1+X”政策,个个围绕解决当前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目前,温州还在谋划化解企业担保链的危机,合力扶工的氛围正在形成。

  在全市振兴实体经济动员大会上,陈一新宣布,从今日起,温州实施“3万名干部驻企业服务制度”重大举措,3万名市、县(区)、镇(街)、社区4级干部进10多万家企业“安营扎寨”,助力企业。凡是在税务部门有登记、有纳税的企业,均配备一名机关干部“一对一”服务。“服务员”的主要工作是,宣讲市里振兴实体经济的决策、政策,为帮助企业办理或代办手续繁琐、流程复杂、专业性强的申报项目,协调化解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遇到的土地、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问题,同时充当政府作风效能的监督员,让企业家集中精力抓经营、专心致志办实业。

  市委、市政府就是要用实际行动“表明一种态度”,温州是高度重视支持民营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充分尊重企业和企业家的;“强调一个理念”,企业的困难就是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为企业排忧解难就是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传送一个信号”,党委政府就是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绝不会让企业孤军奋战。

  市委、市政府做这些工作,就是帮助企业解决困扰,不断地给予这个城市创新的勇气,而这个勇气的“源头”,就是温州所特有的温州人精神。无论昨天、今天还是明天,温州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财富都是温州发展的不竭动力。振兴实体经济,首先是温州人精神回归、温商信心回归。只有广大企业主充分认识实体经济的基础地位,充分认识温州发展的潜力优势,坚定实业致富的信心、转型发展的决心和创新发展的勇气,持之以恒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发展,温州就能赶超发展、再创辉煌。

  破瓶颈 搭平台

  完善产业集聚环境

  记者:诚然,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在帮助企业振奋精神的同时,温州在破解要素制约、改善投资环境方面有什么务实有效的做法?

  经信委负责人:近几年,温州企业外迁、资金外流,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土地要素的制约。企业的扩张,投资项目的落地,往往因为土地的制约而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也掣肘了温州发展。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推进赶超发展,必须把开辟海涂围垦和低效用地再开发“两大空间”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紧迫性的工程,加快增量空间资源开发进度,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水平,从根本上解决赶超发展空间问题。

  放眼东海,已围垦的20多万亩土地,逐步进入可开发状态;目前正在实施的瓯飞工程13万亩,加上龙湾二期和丁山三期20多万亩,这是温州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

  往内部挖潜,闲置土地利用解了近渴。去年,仅转而未供、供而未用一项就清理闲置土地近10万亩。今年,温州将再完成转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清理6万亩以上。当前,国土资源部已确定在浙江等10个省市启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温州将作为全省试点先行启动,届时温州可整合城镇低效用地近35万亩,仅市区就有13万亩。

  这些项目实施后,可以完全解决温州的发展空间和建设用地问题,为未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巨大的空间支撑。

  眼下,温州对城镇低效利用建设用地“二次开发”作出规定,明确企业用地容积率可提升至2.6以上,鼓励企业改造升级,允许利用城(镇)内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产土地改变土地用途。鼓励企业开展工业用地二次开发,进行工业用地二次流转,实施工业用地“腾笼换鸟”。

  抓住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机遇,温州将充分利用拆后土地、城市边角地等,力争用3年时间建成2000万平方米小微企业园。温州小微企业量多面广,70%以上没有自己的厂房, 建小微企业园既可以完善产业链配套生态,也可以作为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孵化器。小微企业集聚集约发展是符合温州产业特点的创新路子。

  在加快建设小微企业园建设的同时,各类产业集聚大平台也在整合提升。新建两大省级产业集聚区:以瓯江口和洞头为核心,整合乐清沿海区域和永嘉部分区域的瓯江口产业集聚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联合龙湾、瑞安、平阳、苍南部分区域,申报设立温州浙商回归产业集聚区。同时,加快原有工业园区的扩容改造提升,打造一批新的产业集聚大平台,实现“政策叠加”效应,努力为企业搭建平台,构筑投资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抓投资 促转型

  凝聚温州人资源优势

  记者:在振兴实体经济动员大会上,温州提出:力争到2015年,全社会工业增加值达到2100亿元,年均增长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3年累计完成工业性投资2400亿元。实现这一目标的资源优势是什么?

  经信委负责人: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作出了深入实施“十大举措”、打好赶超发展“组合拳”的重大部署。近期重点要打好“三场硬仗”:第一仗就是抓发展,重点是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温商回归。

  温商是温州赶超发展的第一资源,推动温商回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温州市委、市政府主抓的中心工作。对此,陈一新提出五大抓手,即抓分批回乡投资,开展异地温州商会(温籍重点侨团)分期分批回乡投资考察和合作签约活动;抓重点产业招商,确保2013年至2015年引进重点产业项目总投资300亿元以上;抓回归项目落地,开展温商回归签约项目落地攻坚行动,解决项目落地难问题;抓内外互动发展,真正实现内外温商全方位、多领域的双向良性互动;抓温商回归功勋(先进)人物表彰,真正让回乡投资的温商在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乡亲面前有荣光。

  而对于温商来说,家乡又有什么优势感召他们回乡投资创业?是最为现实的问题。

  优势之一:空间。温州缺地渐成过去式。

  优势之二:平台。温商创业有了大舞台。

  作为深入实施“温商回归工程”的重要举措,温州正抓紧申报设立省级温商回归产业集聚区,以此承接温商浙商回归和产业投资、实体经济发展。

  优势之三:政策。今年市委、市政府又制定出台了《支持温商创业创新促进温州发展工作3年规划》等政策文件,对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明确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引导和鼓励温商参与项目开发建设。

  同时,拟出台《温州市重点产业招商方案》,结合重大产业项目“一事一议”实施办法,为重点产业项目回归量身定做招商方案。健全完善人才引进等配套政策,为温商解决后顾之忧。

  温州还有各种“高、新、特、优”的招商项目和日益完善的投资环境。目前全市共有千余名代办员,全程代办项目审批等工作;经过审批改革,目前温州市平均一个项目的审批时间为4.45个工作日。

  对外促温商回归,对内抓技改体改。日前,温州市出台了《进一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促进机器换人的实施意见》, 以技改促转型升级。《意见》主要从四个方面推进“机器换人”,加大技改力度:以产业提升发展为主线,通过技术创新推进技术改造;以“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为着力点,通过智能化提升推进技术改造;以“腾笼换鸟”和“空间换地”为切入点,通过提升土地使用效率推进技术改造;以淘汰落后产能为倒逼机制,通过节能减排推进技术改造。

  对实施“机器换人”的企业,此次《意见》还给出了不少政策红利。如对市区企业设备投资(含技术费用,不包含安装费用)1000万元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项目设备投资500万元以上,制造业基础关键环节项目投资300万元以上的,按照项目类别给予财政补助。其中“两化”融合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先进装备制造业项目、基础关键环节项目和省级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给予国产设备投资额10%以内的补助;市级重点项目,给予国产设备投资额8%以内的补助;其他项目,给予国产设备投资额6%以内的补助;进口设备,均按6%以内的比例给予补助。每个项目的补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300万元。“机器换人”的实践,已经让部分企业尝到甜头,开始调整发展思路。

  在体制改革方面,温州出台多种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企业“三转一市”。至今年底,力争小微企业上规模500家以上,个转企超2万家,实现有限转股份450家、个体转股份50家。同时,推出小微企业成长“小巨人”扶持计划、龙头企业创建工程、名企、名品、名家“三名”工程,提升企业在制度层面的竞争力,享体制改革红利。

  相信通过政府多管齐下的政策引导,做优做强会成为温州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


浙江日报 今日温州 00017 振兴实体经济 温州打出“组合拳” 2013-09-25 浙江日报2013-09-2500012 2 2013年09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