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实体经济 再创温州辉煌
振兴实体经济 再创温州辉煌
编者按 渡过国际金融危机的企业,是再创温州辉煌的主力。就在外界质疑温州已成“产业空城”时,质疑温州实体经济再崛起的能力时,我们欣喜地发现,一大批依然扎根温州的实体企业,正用他们的坚守,倔强地回应着外界的种种猜测:重振实体经济,温州可以!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到这些令温州骄傲的企业,让我们认真思考它们逆势飞扬的秘诀。
兴乐:实业为本走高端
瑞安日报记者 朱郁星
市委报道组 杨王展
2011年,浙江最大的电线电缆企业,排名国内第三位的兴乐集团销售额一举突破百亿元,2012年,销售额达108亿元。在一些实体经济尚未脱困的情况下,“兴乐”仍能持续增长,以稳健的步伐迈向发展新高度,秘诀就在于坚守实业,实施高端战略,驱动企业腾飞。
“1985年,‘兴乐’创立,与当时多数同行一样,‘兴乐’走的也是中低端市场。但在这个层次的市场竞争多年后,我们感受到在越来越严峻的竞争中,产品无法提升附加值,企业发展难以为继,于是决定转变思路,转走高端路线。”兴乐集团董事长虞文品回忆起当时的第一次转型升级,感慨万千。
10年前的那次华丽转身,让“兴乐”完成了从低端市场到高端市场的升级。虞文品这个具有前瞻性的决策,让“兴乐”在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记者在兴乐集团总部大楼一楼的展示厅看到,国家电网、北京奥运、秦山核电、中国一汽等数百家国内著名企业和项目都是兴乐集团的客户。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基地、新家坡内政部大厦、伊朗莫拉萨待拉水电站等200多家大型工程项目,也都铺上了兴乐电缆。
“我们完全是在市场竞争中打拼出来的企业。每年有大批新产品开发,这其中有应对基本需求的实用型产品,也有具有前瞻性、保证竞争性,可以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产品。”虞文品介绍。
为了走高端战略,兴乐集团持续加大投入,建立国家认可的实验室、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电缆研究所,并将生产经营全过程植入计算机系统管理。光伏电缆、风能电缆和碳纤维电缆复合芯等系列新产品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多项新产品荣获省、市级技术创新奖。
为了企业持续发展和提升产品附加值,“兴乐”十几年来从不为任何品牌做代加工,产品销售全部打上“兴乐”商标。2012年,国家工商总局认定“兴乐”为中国驰名商标。自2009年开始,兴乐集团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申请注册“兴乐”的商标,其商标至今已在美国、俄罗斯、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注册。
虽然企业早已是跨区域的集团,但“兴乐”当家人始终没忘记做实业、做主业才是根本。“实体是企业发展平台,做实体需要稳健基础,要有专注的精神。实体发展脚步越是平稳,企业发展越具良性。”虞文品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推荐:乐清市经信局)
背景:坚守实业、实施高端战略的氛围,在乐清电气企业表现得尤为明显。乐清作为民营经济发源地,也是温台地区唯一一个规上工业产值超千亿元的县市,综合实力一直稳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列。
今年上半年,乐清市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94.45亿元,同比增长5.0%,总量占了温州全市1/4,增速列温州各县(市、区)首位。
中科:创新赢得话语权
瑞安日报记者 朱郁星
市委报道组 张闯 厉昌国
苹果手机精致的包装盒,全部出自瑞安一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如何让自家产品赢得“世界500强”的青睐?这家名为“中科”的瑞企给出答案——科技创新,用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去赢得市场的话语权。
“科技立企是创业之初设定的企业定位。当时,同期其他搞机械的工厂都是直接仿制美国、德国的机器,只有我们想搞自主创新。”浙江中科包装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培宽说道:“我们专门成立了由10来人组成的团队搞研发。不到1000平方米的小工厂,试制车间就占去了五六百平米。”
没有仿制样本、搞自主研发,有行业内人士讥讽“中科”自找死路。
“这就是曾被温州机械行业判了‘死刑’的产品。不过,我们没有认输。”余培宽介绍起自家“拳头产品”——全自动天地盖纸盒成型机时,一脸的自豪。
在没有样机,没有参考资料的情况下,“中科”立足原有基础,向浙大“借脑”搞研发。历经3年多,耗资500多万元,“中科”研发团队终于造出了第一台设备,填补了该项目的国内空白。该设备在温州的展会上一经亮相,就引起了轰动。
随后,“中科”靠着不断创新,与市场进一步磨合。2011年初,手机制造“大鳄”美国苹果公司向“中科”伸出“橄榄枝”,苹果公司手机包装盒全部由其生产。同时,“苹果”要求的机器,制作的包装盒必须没有一丝褶皱,上盖和下盖要严丝合缝地贴合。
面对“苹果”近乎苛刻的工艺要求,“中科”在原有产品上再创新,最终敲开了“苹果”、“三星”等“国际大腕”的大门。其生产的天地盖纸盒机,被指定供应到“苹果”、“三星”的包装厂。
自主创新带来了丰厚回报。2011年,“中科”的年产值较2010年增长了176%,2012年又比2011年增长了195%。在瑞安经济开发区南拓展区占地不足5亩的标准厂房里,“中科”的亩产值已经超过500万元。
“市场有的,我们要做精,市场没有的,我们来研发。”回顾一路的发展,余培宽不无感慨:“企业发展至今,我们坚守实业,专注只做一个品牌,不分心,不尝其他甜头。”坚守实业,通过科技创新,用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去赢得市场的话语权,这就是中科12年飞速发展的“秘籍”。(推荐:瑞安市经信局)
背景:瑞安是温州实体经济大家庭中的“大块头”。面对复杂经济形势,瑞安市以创建工业强市为目标,以转型升级为主线,把增强科技创新实力作为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抓手,按照“政府抓环境,企业抓创新”的思路,打造项目建设平台。采取多元化投资建设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园,创新科技金融平台等“外环境”,合力扶工,确保实体经济有序回归。
今年上半年,瑞安市工业技改投资达30.72亿元,同比增长67.6%,规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56.87亿元,同比增长27.3%。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总数达126家、居温州第一。
巨一:机器换人获红利
通讯员 赵成功 王荣
巨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一家鞋类制品年均出口额近1亿美元的外贸型企业,在不景气的市场大环境下,依然保持稳健的发展势头。2012年,公司实现工业产值近15亿元,出口近1亿美元,上缴税金超过5500万元。
公司总经理潘建中透露,今年春节后开工时,巨一集团的鞋类订单已经排到9月份。目前不是客户在挑“巨一”,而是“巨一”在全球挑客户。“巨一”在鞋类制造领域的优势,一方面得益于温州制鞋产业链的完善和产业的集聚,为企业节省了成本;另一方面是企业通过机器换人,在获取技术红利上占得了先机。
机器换人,是指以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成为新的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制鞋有100多道工序,巨一集团已经将其中的30%进行了自动化生产,现在还在逐渐进行自动化推广。在发展的同时,公司的用工需求每年以20%的比例减少。
重视先进技术设备的应用是巨一集团的传统。“巨一”是温州第一家引进全套流水线的企业。近年来,随着企业的发展,对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减少降低能耗和材料消耗更为重视,需求日益突出。“巨一”在技改方面不惜资金,加大投入,引进双层红外线成型流水线、电脑激光机、电脑全自动钉扣机、电脑车线机等设备,对公司设备进行整体升级换代。成型流水线有产能稳定、升温速度快、恒温效果好等特点,节能降耗效果凸显。
针车是生产鞋子的技术活。一名针车技工至少得培养三五年才能达到纯熟的技术。制鞋企业招工难,招技工更难。“巨一”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技改,引进电脑针车、激光机等设备,用机器换人。2010年引进第一台日本原装的电脑针车机,效率高、品质稳定,公司很快尝到了甜头。目前公司拥有电脑针车机85台,该设备节省用工、用时成本,效率是传统工序的5~10倍。“巨一”电脑针车负责人赵坤拿着一块面料介绍说:“在面料上车线,如果用传统的高头车制作的话,要先画线,车好后再擦线。现在用电脑针车一道工序就可以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虽然电脑针车价格较高,一台5万元的电脑针车价格是传统高头车的20倍,但新设备的投入,大大降低了员工成本。赵坤介绍说,电脑针车对操作人员要求较低,一般员工培训半天就可上岗,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技术工难招的问题。同时,采用电脑控制的工序生产皮鞋,各类生产文件仅需硬盘保存,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生产空间的需求。
(推荐:鹿城区政府)
背景:近年来,鹿城区出台了不少政策意见,鼓励以设备投资为重点的有效投入,调动了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实施技术改造,加大工业生产性投入的积极性。
今年以来,鹿城区审核完成技术改造项目备案8个,项目总投资10628.16万元,设备投资6668.16万元。
维日康:科技创新添动力
通讯员 赵成功 周乐光
一家只有50来个员工的企业,年产值高达1.5亿元,人均产值超300万元,这是怎么做到的?在瓯海的维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我们看到了做强实业的另外一种途径,以科技创新作为企业最大的推动力。
维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生化检测试剂、免疫血清学检测试剂和基因诊断试剂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咨询服务的现代化新兴生物科技企业,多项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部分产品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维日康的核心产品,就是体外诊断试剂。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可以让疾病在病发之前就事先预警或是在病发早期就能确诊,并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的产品。不同类型的体外诊断试剂,可对冠心病、心血管病、肿瘤、肝病、肾肺疾病和艾滋病等多种高发疾病和传染病及早发现、早期诊断提供精准检测。这无疑将会为减少病患、预防保健做出重大贡献。
拥有最大药品市场的美国对体外诊断试剂及仪器的需求每年都上升约20%,而国内体外诊断试剂行业市场90%被国外如“拜耳、Roche”等著名大企业垄断经营。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仅低端,且市场份额仅占微不足道的10%。
维日康10年以来的坚守正在逐步改变着这一状况,其极具科技创新力的产品可以部分替代欧美、日本产品。目前,维日康前期投入2000多万元经费的新产品——化学发光诊断试剂,已经报批临床试验和国家药监局审核。这种化学发光诊断试剂可以通过微量血液来诊断出是否患有癌症,市场前景无比广阔。
王贤俊是维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2003年,他拿出全部的积蓄共约200万元注册维日康公司,租用温州市留学生创业园的一个场地开始创业。王贤俊自任研发中心主任。在创业初期,他身先士卒没日没夜地在实验室研发产品。经过长达半年的艰难攻关,王贤俊领导他的研发团队终于试制出第一个产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测试剂盒,填补国内市场空白。在此之后,王贤俊领导他的企业慢慢走上了正轨,时至今日,他还夜以继日地扑在研发的第一线。
“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然后是一个医生,最后才是一个商人。我有我的梦想,就是希望我们国家的13亿人口的体外诊断试剂市场不被外企垄断,让老百姓获得平价的医疗待遇。我为这个梦想坚守实业10年,才迈出了今天的小小几步。无论未来多么困难,我都会继续坚持。”这是王贤俊朴实无华的心里话。创业至今10年,企业的成长几近飞速,当梦想成为了现实,王贤俊的人生是美妙的。 (推荐:瓯海区政府)
背景:在瓯海区政府的有力引导下,很多像维日康一样的新兴科技企业正在不断成长,这些企业成为了发展壮大瓯海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
1至6月份,瓯海全区规上企业实现产值160亿元,同比增长3.01%,其中6月份30.6亿元,同比增长15%。
人本:节能降耗“八个一”
本报记者 徐齐 区委报道组 苏静静
人本轴承有限公司在滨海园区的生产车间入口处,摆放着多块展示板,其中一块展板上,赫然写着不浪费“八个一”:一滴油、一滴水、一丝气、一度电、一个零件、一分钱、一颗粮、一秒钟。“员工的一个举手之劳,一个节约好习惯,一个小发明改造,都会给企业带来大效益,精细化管理就体现在这一点一滴中。”温州人本轴承有限公司生产主管王海荣说,他们一直给员工传递一个概念,就是成本下降1%等于销售额提升20%。
人本集团在温州地区家喻户晓,源于知名度很高的“人本超市”。但很多人并不清楚的是,人本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轴承生产企业之一。目前,人本集团生产2万余种不同内外径的轴承,全年生产能力达3亿多套,员工1.8万多人。今年1~7月份,人本集团的轴承主业务同比增长19.7%,产值达30多亿元,集团总产值更是高达74亿元。
“人本集团的持续发展,靠的是一整套精细化管理方式,我们坚信,只有做精做细才能做强做大。”人本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瞿韶贵说。
在球轴承磨加工自动线上,物料下料落到连线链条底板时,超精油会在有机玻璃板与铝板之间产生溅油现象。车间一名叫王世民的员工就利用废V型料道,做了一个四方形的小盒子,安装到玻璃板与铝板处,把溅出来的超精油挡住,汇集到连线接油盘内,重新利用。王海荣算了笔账,一台机器有12个摆头,以每个摆头一天节约50滴超精油计算,一台机器一年就可以节约15公斤超精油,折合成本为480元,那么100台机器一年就可以节约油费4.8万元。
为了节约能耗,工作人员在每台自动化生产设备上都编入了能耗计算程序,详细记录每台机器不同操作时段、不同操作员工的能耗量,形成曲线图。这样既能提醒员工养成节约的习惯,也可以对高能耗的机器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进行技术改进。
人本集团精细化的管理理念远不止体现在生产环节中,更体现在公司架构上。在人本集团,信息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餐饮后勤部等常规业务部门都组建了独立的法人公司;业务部分,譬如轴承制造一厂、轴承制造二厂也分别独立成公司,由原部门负责人担任业务公司的总经理。整个集团的子公司达150多个之多,子公司负责人大都持有集团股份。如此内部集中垂直管理,有什么好处呢?
“以前我们是信息中心,全伸手靠集团拨款做项目。现在我们公司化运作,给集团其他业务公司做项目就收取项目费用。各个业务公司之间通联合作,但经济上却彼此独立核算,资金往来款项受集团监事会监管。”中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宗安说。而中本信息就是人本集团IT部门独立而成的法人公司。李宗安的体会是,这样管理使各部门积极性更高,彼此的合作效率更高、流程更规范。
事实上,人本的精细理念始终贯穿所有细节。比如用人上,人本集团的所有管理岗位都不设副职:一个人能管得好一个子公司就不用两个人。又如规章制度上,集团规章有2000条之多。其中明确规定,上下级出去吃饭,职务高的掏钱请职务低的;女职工生小孩,生男奖励500元,生女奖励1000元,细致如此。再比如用车方面,整个集团200多辆公车,规定只能供客人使用或公事用途,没人将公车开回家,因为所有车辆都装了GPS定位系统,由专人监管。正是这些精细化细节让人本集团始终保持着高效、节约的文化,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保持着领先优势。 (推荐:龙湾区经信局)
背景:今年以来,龙湾区出台了发展网络经济、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园建设等扶持实体经济发展一揽子政策,加大企业帮扶力度。以“三千行动”等系列活动为抓手,全面落实“双十条”措施,帮助企业争取各类扶持资金1.6亿元。截至8月底,累计使用政府应急转贷专项资金61笔总计3亿元,促进全区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宣达:新材料辟新路子
本报记者 王益敏
县委报道组 叶圣义
眼前这幢5层楼房,是宣达集团(宣达阀门)的核心。走进里面,记者看到大部分的玻璃房,有着一个共同的称谓——“实验室”。
80后硕士生欧阳明辉,是“熔炼及热处理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来这里工作5年多,他把自己的日常工作,比成“厨师炒小菜”。
“你看,装在这些盘子里的,是各种金属‘调料’。我要一点点加到这个锅炉里,调出最可口的‘味道’。”欧阳明辉说着,称出几粒铁粉的重量后,小心翼翼加到炉中。
这个锅炉的真名叫“真空中频感应熔炼炉”,在它的一侧出口,摆放着数件圆柱形的模块,上面用小纸条贴着标号。欧阳明辉说,每天,他都要用这样的方式,造出很多全新的金属材料,而这些材料经过之后的数十道检验、筛选,最终成为制造各种阀门的原材料。
“其实,最终被选用的原材料,是针对泵阀不同用途而进行特别研制的。”欧阳明辉说,“因为泵阀运用的环境、需求不同,所以,只有选用客户觉得最‘可口’的材料,才能真正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使用。”
像这样的实验室,在宣达集团的“核心区域”中,共有11间,它们的功能包括从材料成分、结构到性能整体的研究,共有100多名高学历的工作人员在这里安静地工作、努力地创新。
用新科技创造原材料,在源头上取胜,正是宣达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保障。
记者了解到,从去年8月开始,宣达集团就建成业内唯一的民营省级特种金属材料研究院——浙江省宣达耐腐蚀特种金属材料研究院。今年以来,集团先期已投入了2000万元用于对泵阀原材料的研究,二期的投入金额在6000万元左右,而预计今后每年的经费投入,都在千万元以上。
“科技引领未来”是宣达集团未来发展的理念。目前,他们已与清华、浙大、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等高校与科研院所开展长期产学研合作。共组织实施国家火炬计划项目3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2项、国家级新产品5项、国家专利37项。最近集团还与上海核工院合作承担国家重大专项AP系列MS26设备项目研发工作。
“这是一场关乎行业的革命。”董事长叶际宣这样评价企业的科技创新。他说,尽管泵阀业在经历着一场“寒冬”,“但如果永嘉县的1000多家泵阀企业,都能紧扣先进制造业发展脉搏,我们的传统行业,也将用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走出一条新路。”
(推荐:永嘉县经信局)
背景:作为当地的传统支柱产业,永嘉泵阀的转型升级,进行得“静悄悄”。永嘉县出台各项政策激励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有效地促进了泵阀产业的转型提升。今年以来,在工业经济发展低迷的背景下,永嘉泵阀行业依然亮点纷呈。
一鸣:将新鲜进行到底
本报记者 王益敏
通讯员 陈璇 县委报道组 黄剑萍
新鲜,永远是农产品最大的卖点;如何保持新鲜,则是农业企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作为农业龙头企业,浙江一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坚持做“真鲜”产品。如今,遍布全省大街小巷的580家一鸣奶吧,足以让“一鸣”惊人。然而,在这份鲜亮的背后,正是他们始终坚持科技的力量,不断提升、不断优化产品的过程。
一鸣鲜奶的原产地,位于平阳县一座小山的半山腰上。当我们赶到时,这里刚经历了一场夏季午后的阵雨,周围烟雾缭绕,空气格外清新。
依山路盘旋而上,一辆辆装载着鲜奶的物流车迎面而来。一名企业负责人告诉我们,这些物流车里有着大学问,它们就像一台台时光机,尽可能地锁住产品的“青春期”。
“我们的物流车都安装了GPS定位系统,每批货物从出发到目的地,都经过精确测算,一旦超出了预期时间,车辆就会自动启动报警系统,及时通知后台,对产品做出再处理的意见。”这名负责人说。
当然,物流车上还有恒温监控系统,若车内温度超过了保存鲜奶的最佳温度,报警器也会响起,同时,车厢内自动启动降温措施。
不难看出,这样的报警设备,让“一鸣”的产品在新鲜度上,有着极高的自控力。同时,这种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在一鸣工业区的各个车间内,也是随处可见。
一鸣公司总经理朱立科告诉我们,为了实现卫生、便捷的自动化灌装生产,公司拥有美国FDA标准的一升二升生产线,在国内同行业中遥遥领先。而牛奶在生产过程中,则是采用“巴氏低温灭菌法”生产,有效地保证了奶制品的保鲜效果。
目前,“一鸣”位于平阳县的工业园还在扩建,二期工程新建2.7万平方米的厂房,并引进国际最先进的生产设备,总投资1.6亿元。“建厂房只要3000多万元,而生产设备就要花1.3亿元,全部智能自动化,自动记录生产过程的每个细节,质量可追溯,安全有保障。”朱立科说,新厂房将继续改变传统的乳品加工方式,并解决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预计至2015年,鲜奶日产量将达到450吨,年产能力达16.5万吨。
新鲜,还让“一鸣”将自身的盈利点超出了纯农业。他们从2002年5月在全国首创性地开设“一鸣真鲜奶吧”连锁业开始,一路前行一路思考,不断在产业链上精益求精:改善牧草的质量,提高牛奶的品质,精细加工流程,丰富产品品种,拓展市场渠道……
朱立科说,未来的“一鸣”,将继续利用高科技,将新鲜进行到底。 (推荐:平阳县经信局)
背景:平阳县不断加强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县财政每年安排22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重点扶持县内从事第一产业、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加工生产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规模经营大户等。
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走“科技兴农”之路,出台了优惠政策和审批手续“一路绿灯”的举措。
天信:站在“巨人”肩膀上
本报记者 王益敏
通讯员 陈璇 县委报道组 蔡运近
发展实体经济,离不开专业人才。然而,位于苍南县灵溪镇的天信仪表集团有限公司,由于自身地理位置的原因,长期招揽不到优秀人才。但是,近几年来,天信公司却令人不可思议快速发展着,成为了该行业全国龙头企业,产量占全国总额的40%以上。
智者当借力而行。“天信”的成功,正是善于借力。今年50岁的科特来自德国,是天信公司第一高薪的工作人员。年薪200万元的他,一年只需在天信仪表集团工作80天。“我们看中的,正是他在这个行业中具有领先世界的技术。”天信仪表集团副总裁高小琴这样说。
有了世界级人才的加盟,“天信”的产品已逐渐掌握了“两高”、“两低”的特性。“两高”即高科技、高附加值;“两低”即低能耗、低污染。
近年来,天信仪表集团每年按销售收入的5%提取经费,约2000万元,全部用于开发新产品和研发中心建设。目前,天信仪表已建立了以“三级技术研发中心滚动开发”为载体的技术开发网络。其中,一级中心是与浙江大学共同建立的浙大流体传动自动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级中心是集团总公司和各子公司研发中心,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三级中心是与美国百强企业、领先世界的仪表公司——德莱赛工业公司等国际合作研发中心。
常年温度保持20℃,湿度50%——走进天信仪表集团近千平方米的恒温车间里,我们见到的,是一个个刻度可以精确到1/3头发丝细的燃气仪表盘。“天信人已有的成功,没有让我们固步自封、自我满足。我们已将目光瞄向世界顶级公司。”高小琴说,在借助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后,他们更是在国际化竞争中,直面国外品牌竞争,从容与狼共舞,“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有立足之地。”
如今,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创业,天信仪表集团已从一个50万元资产的小企业成长为年产值近5亿元的集团公司,从租用500平方米厂房到占地100亩的大厂区。
在地理位置不占优势的偏远地区,越来越多的国内专业人才,却“组团”加入到天信集团。研究生毕业的李孝评是天信集团的新任电子设计部经理。在他看来,已站在国外“巨人”肩膀上的天信集团,会更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也让他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完善的国内外科研架构,让“天信”成为科研成果的孵化器。几年来,“天信”共成功开发了12大系列产品,研发的9项产品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5项拥有国家专利;2项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2项列入“国家级创新基金项目”。 (推荐:苍南县经信局)
背景:苍南县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引导人才向企业集聚,发挥人才在企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助推建设“双海双区”。对引进、培育高层次和紧缺型急需人才,苍南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创新的,最高可给予500万元的额外创业资金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