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皮影盼传承
安吉 汪时春
安吉大河村的项家皮影戏班,是陕西皮影戏的重要分支。清光绪二年(1876年),项家荣带着项家皮影戏这门艺术,举家从河南桐北县黄家庄金家桥热河店,迁移到安吉孝丰镇大河村桐油坞,从此在大河落地生根。
村里人一直叫他们“项家班”,项玉山是项家班的第五代传人,从12岁开始,项玉山就跟随爷爷、父亲奔走在乡间表演皮影戏。文革期间,皮影被列为“四旧”,为避免祖传皮影被损毁,项玉山冒着风险将14副皮影偷偷埋进后山洞。1996年,将其上交县文化馆收藏。
2008年,县政府将其作为“非遗”保护,大河皮影戏在经历百余年的风雨飘摇后,终于迎来了它灿烂的春天:在大河皮影文化展示馆,一幅幅皮影戏剧照(《薛丁山征西》、《杨家将》、《薛仁贵征东》)和人物脸谱(生、旦、净、末、丑)展现在我们面前。
看完展览,感慨万千,看似简单的皮影戏,其实纷繁复杂,皮影戏对表演的技艺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能和唱功是衡量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武打场面上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
声腔音乐是区分剧种的显著标志。一个剧种运用自己固定音色的乐器,方可表现出本剧种独有的风格意味和音乐形象。真可谓: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张牛皮演绎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奸忠贤恶。
总的说来,其简洁、概括、写意、抽象等形式特色;忠、奸、贤、恶类型化特点;五色用色的着色特点及其图案的吉祥寓意,是对中国文化观念提炼化的结果,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和活标本。
村主任秦道卿意味深长地说:“百余年来,项家人与皮影艺术相依为命,不离不弃,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丰富内涵,提升了大河新农村的文化品位,满足今人追根寻祖之思,增进对乡土文化的了解,意义深远。”
遗憾的是,由于经济、人事关系等原因,大河皮影戏后继乏人。这个原生态文化、草根文化面临断代危机,希望有识之士能助一臂之力,使大河皮影戏恢复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