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记录

嵊泗小渔村的和谐自治实践——

边礁岙,有乐和族

  边礁岙村是舟山嵊泗县本岛最东面的一个小渔村,是浙江最早看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有人说,有阳光的地方,也是快乐倾洒的地方;对于边礁岙人来说,“乐和”是他们追求的生活状态。

  乐和,乐道尚和,意为人与人之间和谐快乐,取自《道德经》五十五:“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当几千年的古代文明与现代渔村发生碰撞时,便有了渔村“乐和族”对生活、对家园、对乡土关系的重新诠释。

色彩,改变故乡

  夕阳下,边礁岙村美丽而迷人,小村依山而建,幢幢民房错落有致。整个村庄呈红黄色调,临海的排排房子是浓重的红黄,沿山而上,便是渐淡的暖黄色,再远处是白色点点。

  一湾金色的沙滩,静静斜躺在边礁岙的怀抱。海水抚着沙滩溅起朵朵浪花,犹如一个灿烂微笑的新娘,踮着脚尖轻轻起舞,令人陶醉。

  海腾湾渔庄,73岁的王阿满笑盈盈地迎上来。渔家乐客厅明亮堂皇,标准间干净整洁、设施齐全。老人说,想不到,捕了一辈子鱼,老了还能在家赚大钱,开心的是3个孩子都回村开起农家宾馆,一年收入少说也有近十万元。

  “现在看我们村,越看越好看,特别是阳光照射的时候,美得像幅画。”村民常常自夸道,“是色彩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以前,边礁岙村的颜色是灰暗的,房子是破旧的,没有一点生气,即使经过,也没人注意这里有村庄存在。”村支书陈利宽说。

  前年,村里忽然来了个中国美院的教授,带着他的团队要给整村“上色”。原来是县里投资千万打造特色美丽海岛,让灰暗的小渔村变得靓丽起来。教授给小渔村定的主色调是暖红黄,全村500多户人家划成5个片区,以时下21种流行色调配。

  陈利宽为此组织村民开了大会,会上他向渔民们反复强调说,“看看和我们村相隔仅几公里的田岙村,因为家家户户的墙上都画了渔民画,成了远近闻名的‘东海渔村’,家家户户做起农家乐,现在户均年收入都超8万元了。我们也该变变了。”

  是啊,一直以来,村民主要从事原始捕捞业。在当地渔民眼里,捕捞行业既辛苦又危险。近年来,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比比先走一步的田岙村,由于经济发展,现在年轻人都回家创业了。这让边礁岙村人羡慕。

  于是,大伙根据教授设计的方案刷色彩,一个都没拉下。一拨拨游客走进村里,感受色彩的魅力。仅一年时间,边礁岙村的农家乐开始迅猛发展。

  色彩改变小村生活的同时,不经意间,边礁岙人开始注重环境的保护、相互之间的和睦关系等,大家希望以更成熟的社会责任心和更文明的道德素养来完善自己、惠及他人,选择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共同建设自己的家园。

亲情,汇聚成家

  6月30日,是村里选“乐和代表”的日子,消息一传出,村民都纷纷提前回来了。第一天,通过海选选出33位“乐和代表”候选人,再通过差额选出28名“乐和代表”。

  “乐和,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是大海的儿女,应该有乐观而包容的面貌。”陈光明,83岁,是边礁岙村70年代的“船老大”,在老人的眼里,“乐和代表”应该倡导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而这需要有着大海般宽广的胸襟。

  让老人津津乐道的,是当年当“船老大”的日子。“那时,一条船有6个村民一起出海捕鱼,大家共同面对瞬息万变的大海。我早晨带着一船的兄弟姐妹出海,傍晚必须带他们平安回来。”

  正因如此,渔民们不但同生共死,还同甘共苦。以前村里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哪家没去捕鱼,捕鱼回来的村民,总会送一箩筐鱼给邻居。那时虽然穷点,但一村的人都很和睦,大家过得很快乐。“乐和的日子,就是应该回归到以前亲兄弟一样的关系。”陈光明说。

  “我想,乐和渔村营造的是有活力、健康的生活。”31岁的周卫则是乐和代表中最年轻的。年初,看好家乡旅游业前景,他辞掉特警队辅警工作,回家创办农家乐。在他看来,做好旅游业,首先要在村里营造诚信的氛围。村民们个个讲诚信,做到与环境、与游客间和谐相处,边礁岙村才能持续健康发展。他之所以要当乐和代表,是想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引领村民诚信经营,农家乐市场才能越做越大。

  “渔村就像一个大家庭,和和乐乐,团结生活才是快乐的。”孙腰娣说。今年76岁的孙腰娣身体健硕、声如洪钟,她是这回得票最高的“乐和代表”。这不仅是因为孙大姐是村民的知心人,还因为她敢于仗义执言。

生活,温情相伴

  夜幕降临,边礁岙村中心街渐渐热闹,开店的、跳舞的、乘凉的,趁着夜色“动”了起来。

  “刚才又有人在我窗户底下拉小便,这里快成小便池了,臭气熏天。还有每天麻将声一直到深夜,吵得我们全家睡不好觉。”理发店的老板娘怨气冲天怒骂着。

  “是他们自己在这里小便,我有什么办法?再说了麻将馆怎会没有麻将声?”王永祥争锋相对,谁也不让谁。

  原来,棋牌室的老板王永祥和理发店的老板娘又在吵架。“这架都吵了一年了,双方都不肯让步,吵到村里、社区,还到县里吵,纠纷就是解决不了。”一位阿婆叹着气说。

  “村里有了‘乐和代表’,找找他们看看。”有人提议。

  正在广场上跳舞的“乐和代表”王苗娥匆匆赶来,“你们都不要再吵了,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再吵吵伤感情,我看现在最主要的,是心平气和坐下来,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事情似乎有了转机,在王苗娥的劝说下,邻居俩开始坐下来商量。几个小时后,双方达成了协议,王永祥负责在旁边建一个封闭式的小厕所,理发店装上了隔音窗。

  “其实这种生活小事,主要是双方的怨气没地方发泄,‘乐和代表’就是要当他们的‘出气筒’,让老人心态平和点、年轻人赡养孝顺点、兄弟姐妹邻里友爱点。通过‘乐和代表’这一自治组织,得到和谐共治。”王苗娥说。

  “天气一天比一天炎热,村里很多老人吃饭成了问题。”刚刚当上“乐和代表”的孙腰娣开设的“孙大姐知心工作室”里围着许多老人,村里的老年食堂马上投入使用,大家正热议怎么办,才能为老年群体提供最大方便。

  “有些老人住的房子离这里远,有些行动不便,能不能根据需要,采取送餐上门。”“我看这个主意好,送餐上门真正解决老年人的吃饭难题。”“送餐上门可以收取一定费用,这样就有资金雇送餐工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见解,孙腰娣则在一旁认真记录,她会把大家的意见反映给村委,为办好老年食堂提供建议。

  对面,一座粉黄的屋子里,73岁的陈阿婆正系着围裙打扫老灶台。她笑着说:“这里马上要被征用当老锅饭工作室,我要打扫得干净点。”一旁村民打趣道:“阿婆你啊,房租价格这么高你都不肯租给别人,一听村里想做工作室,立马就点头了。”阿婆带着孩子般的天真笑容说:“村里越来越乐和,我想活得久一点。”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记录 00020 边礁岙,有乐和族 2013-09-17 3112098 2 2013年09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