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乡间来信

寻回遗失的美好

  编者的话:从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的美丽乡村建设,十年间,奔跑于中国城市化浪潮中的浙江,用自己的理念和行动,坚持不懈地探索乡村复兴之路。“乡村为何要美丽,乡村如何更美丽”,把这样的疑问交给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导者和参与者,答案或许更有说服力。

  我与美丽乡村结缘,已有十个年头。若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建设美丽乡村,我无需给你讲政策文件,就说说八年前的几个小故事。

  桐乡崇福镇联丰村,有个叫三后塘的自然村,随意排入河浜中的猪粪竟有三尺厚,人们戏说,小孩可以踩着粪便过浜。惊奇之下,我跟同行的人说,这里不如改名叫“三厚村”算了;在洲泉镇的夜明村,我遇到了一名新娘,她告诉我她从城里买来了珍珠霜,没用几天居然有了臭蚕蛹味,因为村里家家“剥丝绵”,并直接将臭水倒进河里;在石门镇民联村,各色废弃塑料袋被风沙刮向天空,凌乱不堪。

  这还是我儿时记忆中的美丽乡村吗?绝不是了。那时,我沉醉在名曲《春江花月夜》中,觉得那才是美丽乡村应有的意境。所以,建设美丽乡村,就是找回曾经遗失的美好。

  美丽乡村,美就美在她的“参差不齐”。所以,建设美丽乡村不能“一刀切”,不能搞大拆大建,而要应地制宜,逐步还原江南水乡的历史风貌,再慢慢融入时代新元素。

  同样,建设美丽乡村,不仅仅在于扫扫地、洒洒水。虽然桐乡的乡村已从臭水、臭气中解脱出来,但还必须激活文化因子,找回活泼的生活方式。在桐乡,散落在乡间的名人故居、非遗文化、集市遗存、古建筑、工业遗址等等,许多历史文化碎片被拾掇起来。古时因水乡集市繁华的海华村,如今5座古桥被保护起来,只为农民延续小时候桥上乘凉、桥下摸螺蛳的生活。

  眼下,桐乡正在倾力打造中国旅游第一大县,美丽乡村建设与此同行。114个纯农村行政村,依托“一村一品”特色村域经济发展模式,助力旅游业发展。我常向人这般描述:迎着凉风,走进以休闲观光为特色的屠甸镇汇丰村,可见游客在新村河浜边垂钓;追着晚霞,来到石门镇殷家漾村的梨园,但见树枝上挂满果实,游客在林间采摘,不亦乐乎。

  建设美丽乡村,桐乡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此刻我的内心十分坚定:以深厚的水乡文化为底色,以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为墨彩,为桐乡绘写出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画卷。

  来信者:桐乡市农办副主任 汪明富

  送信人:市委报道组 张潘丽 记者 陈培华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乡间来信 00018 寻回遗失的美好 2013-09-17 3186294 2 2013年09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