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全新《普希金全集》

今天为何重读经典

  本报杭州9月15日讯

  记者 童桦

  在快餐文化当道的今天,人们对于文学经典的认识似乎已经淡漠,但浙江文艺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普希金全集》,却勾连起中老年读者对“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的集体回忆,更让年轻读者重新认识到,何谓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经典。

  新的《普希金全集》共10卷,除读者已经熟悉的普希金抒情诗、长诗、中短篇小说外,还新增普希金全部的书信、评论以及杂记,更有从未出现过的书画卷,内有480余幅珍贵的普希金书画手稿。此外,这一全集还收集、整理、校对所有关于普希金的传记、戏剧和游记,成为最齐备的普希金作品集。

  “它不是简单的再版。”《普希金全集》主编之一、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吴笛介绍说,为了让全集更“全”,他和另一位主编、资深翻译家沈念驹以及编辑们一起,四处收集普希金作品译本,翻译阵容堪称名家名译。

  “精”,是《普希金全集》的另一特征。“翻译家王智量一直在修订自己20万字的翻译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这次收入全集,修订了50余处。”吴笛说,这套全集凝聚了所有译者的多年心血,不仅在译本选择上讲究文体,还尽量选择最优秀的翻译家,如查良铮、乌兰汗、戈宝权译抒情诗,王智量、王冀刚译长诗,力冈译小说,邓学禹译评论,吕宗兴、王三隆译书信,等等。各种文体风格在这些翻译大家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极为准确地传达了普希金的创作风格。

  “很多读者都知道普希金是著名文学家,但普希金其实还是画家,他是通才。”浙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王晓乐说,《书画》卷可以为读者勾勒一个更为丰满的普希金形象,更可为学者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另外,书中还有大量关于普希金的照片和画像,它们都是吴笛走访俄国多个历史故地收集而来,读者可以从中知晓普希金的成长历程和各个生活侧面。从第一卷到第十卷,翻阅这些图片,就好像欣赏一部关于普希金的电影蒙太奇。”

  《普希金全集》因细致到极致的出版过程而重新唤醒了经典的意味。“不得不说,在当下的出版市场中,类似的经典作品已经越来越少。”吴笛担忧,在传统文学受到网络文学等冲击的今天,许多文学经典已经悄然逝去,“尽管有许多普希金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流传于大众,但经典的含义仍大多在于文字版本之中,人们需反复咀嚼方能品得一二。”

  诚如其言,类似的文学经典在当下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这其中有快节奏的生活让许多人无法安心静读的原因,也有此类作品再整理、出版的不易等原因。王晓乐认为,文学经典一直在丰沛我们的文化土壤,滋养我们的心性,启迪我们如何做人处事,因此,“《普希金全集》并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它更多的是为人们提供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除了能给学界提供多种思考角度,我们更希望找到更多的文学知音。”

  《普希金全集》的出版是一个好消息,在重读经典的路上,我们还有许多期待。

  题图:普希金画稿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今天为何重读经典 2013-09-16 3177899 2 2013年09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