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二版要闻

理想在心中燃烧

——记新闻为民的温岭日报常务副总编温浩杰

  本报记者 翁浩浩 熊晓燕

  他一门心思办报,只为实现心中那份新闻理想;

  他带头深入群众,让报道有了更多的民生温度;

  他渴望天伦之乐,可放不下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再过一个月,温浩杰受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委派担任温岭日报常务副总编辑,就满3年了。在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他和报社全体采编人员一起,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报纸变得更新颖、更亮丽,也更有深度、力度和温度,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肯定和广大读者的喜爱。

  办一张读者喜爱的报纸

  9月6日清早,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内,温岭日报“关爱公交司机”公益活动正式启动,首批50名公交司机享受到了一次免费体检。来自社会的关爱,让他们忘却了辛苦,心头充满暖意。

  事情要从8月20日说起。当日,一名公交司机开车时突然晕厥,在即将失去知觉的那一刻,他尽力将挡位挂到空挡,保护了乘客的生命安全。报道该事件时,温岭日报注意到公交司机劳动强度大、休息难保障,有的年纪偏大、病痛缠身等问题,呼吁“要‘最美司机’,更要‘健康司机’”,于是有了公交司机免费体检这一幕。

  新闻为民,成为温岭日报的一大办报理念。而这,也是温浩杰努力追求的方向。“新闻记者要当好社会的忠实记录者,更要参与到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中。这样,新闻才有温度,记者才能真正体现价值。”他说。

  2010年10月,温浩杰来到温岭日报后,发现报社重大主题报道策划、创新偏少,对民生关注度不够,年轻人才相对缺乏。针对温岭日报改版该走什么路,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党报的心,都市报的身。

  温浩杰挑选了5名年轻记者,倾力打造民生新闻采访团队——“新闻为民小虎队”,深入群众,直面难题,为民解忧。为被烧伤的贫困孩子筹款10余万元;建立“温岭日报小虎队爱心基金”;和慈善总会等单位联合发起助学行动,帮助100余名寒门学子继续学业……“小虎队”队员们用80后的眼光、80后的话语方式,不断传递正能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口碑。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全媒体,是传统媒体战略转型的路径之一,温浩杰也把目光投向其中。“如何打造全媒体,目前并没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媒体不论大小,都处于同一起跑线。越贴近民生的媒体,越能够闯出一条新路子。”于是,他积极尝试全媒体运作,利用微博、微信、网站、论坛等多种方式,让新闻靓起来,让报道活起来。

  去年5月6日,由于主水管改道,温岭大部分地区要停水48小时。温浩杰敏锐地感到,这是事关市民生活的一件大事,绝不能简单处理。他马上召开紧急策划会,安排记者兵分两路,一路现场报道施工进展情况,另一路蹲点居民家中,记录百姓互帮互助的真情故事。与此同时,温岭日报还在官方微博和当地影响最大的虎山论坛,通过图文和视频滚动报道工程进展和意义。刚接到停水通知时,老百姓曾有不少抱怨,看到温岭日报的报道后,他们逐渐理解了,有的还主动前往现场慰问。

  两年多来,在温浩杰和全体采编人员努力下,温岭日报的办报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报社共获得各类奖项70余次,其中浙江新闻奖6次。如今,报社已形成由纸媒集群、网媒集群、移动媒体集群、户外媒体集群组成的全媒体矩阵,向全国一流县市传媒迈进。

  去一线体察百姓的甘苦

  温浩杰的“主业”,是帮助温岭日报提升办报质量。但作为一名新闻人,他时时不忘走近百姓,倾听他们的心声。“如果你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就会离老百姓越来越远。”他时常这样对同事说。

  在温浩杰的办公室内,记者看到一张照片:一艘出海的小船上,温浩杰手拿笔记本认真记录。在他对面,一名农户神情焦虑地向他倾诉。

  这是他在坞根镇东门头村采访时的一幕。东门头村是台州有名的紫菜特色村,80%的村民养殖紫菜。2011年9月,一个“紫菜掺塑料”的网络谣言一下把村民“打垮”了,约3万公斤紫菜滞销。得知消息后,温浩杰来到东门头村走访。当看到村里大批滞销的优质紫菜时,他极为心酸。“一定要把谣言对村民的伤害写出来,尽力帮他们解燃眉之急。”温浩杰告诉自己。

  他先后5次进村采访,掌握了翔实的一手资料。随后,温岭日报联手浙江日报“佳友民情快车”刊发了《紫菜户:亏不起的三笔账》等报道。报道引起温岭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市领导多次到村里调研。与此同时,象山等地的超市、销售商纷纷上门订货。不到一个月,积压的紫菜被销售一空。

  “他不是那种‘说教型’的领导,而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用对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感染着身边每个人。”温岭日报民生部副主任谢晨阳评价温浩杰时说起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往事。

  2012年11月,一张温岭“最牛钉子户”的照片在网上迅速扩散。76岁的老农罗保根因为不接受拆迁协议,一直守着矗立在公路中间的民房。全国各地的记者蜂拥而至,一时传言四起。11月30日下午3时,温浩杰得知消息,罗保根将于当天搬家,他马上带记者赶到现场,获知罗保根答应搬迁,并没有像传言所说的得到政府的额外补偿,而是当地干部反复上门做思想工作的结果。温浩杰心里明白,这件事影响重大,只有还原真相,才能击破谣言、平息舆论。于是,他与市领导现场沟通,主动揽下报道重任。

  时至深夜,温浩杰顾不上大半天蹲守采访的劳累,又赶回报社写稿。次日凌晨3时许,1500余字的报道出炉,详细回答了公众关心的问题,就连罗保根是赚了还是亏了,都算得非常清楚。这篇报道,有力地回应了网上各种传言。这时,温浩杰又有了新的想法:再发一篇通讯,报道罗保根搬家的全过程,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让读者了解依法拆迁、和谐拆迁的意义。

  一夜未眠的温浩杰,安排记者一早赶去采访。改稿、上版,直到当晚签完最后一个版样,温浩杰才舒了一口气。到这时,他已几乎36个小时没有合眼。第二天,温岭日报特别增刊,用两个整版篇幅报道了“最牛钉子户”拆迁稿件《想通了,路通了》、《事定了,心定了》。这组报道的图片和文字,分别获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和三等奖。

  有一份深藏心底的愧疚

  日前一天傍晚,温岭日报记者王萍正忙着赶稿,耳边传来一个亲切的声音:“一起吃饭去吧。”她抬头一瞧,来人正是温浩杰。王萍明白,温浩杰是在委婉地提醒她:该休息一下了。

  “生活中,他不像一个副总编,更像一个亲切的朋友。他的心,有时比我们女记者还细。”时政部副主任江盈盈说,去年平安夜,温浩杰自己掏钱,给值夜班的编辑、记者每人送上一份圣诞礼物——暖手宝。校对孙敏瑛在温岭日报工作了16年,最近的3个元宵节,她过得特别温馨。因为温浩杰都会买来汤圆,亲手在办公楼下煮好,一碗碗端给上夜班的采编人员。

  在温浩杰看来,快乐工作是报社事业持久发展的永恒动力。在报社,再怎么忙碌,他都保持着快乐的心态。因为在这里,他和全体员工一起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虽然,他内心深处藏着对家人的愧疚。

  温浩杰是杭州人,妻子范棕莲在台州黄岩区工作。今年9月,儿子上小学,被送回杭州,由70多岁的爷爷、奶奶照顾,一家三口分居三地。在温浩杰的办公室里,记者发现了157张动车票。这些车票,诉说着他两年多来对父母、妻儿的牵挂。

  “我以为他到温岭工作,我们见面的机会多一些,没想到他比以前更忙,经常两个星期才能回趟家过周末。”说起丈夫,范棕莲眼泛泪花。

  即便是短暂的团聚,也不一定能保证。2011年7月23日,温州发生动车事故。这天是周六,温浩杰去黄岩看望妻儿。当得知温岭有7名志愿者自发赶往事发现场,还有消防队员前往参与救援时,他立刻打车赶回温岭,一路上安排多名记者进行采访。

  温浩杰曾答应过儿子,在儿子上小学前,要带他到孔庙和泰山去看看。由于工作太忙,这个诺言一拖再拖。8月9日,他请了一天假,加上双休日,终于带儿子和父母去了泰山。8月11日下午,范棕莲突然接到他的电话,说是刚把父母送回杭州,现在坐动车送儿子来黄岩住几天。动车晚6时30分到,他又要坐晚7时20分的动车赶回温岭上班,让范棕莲务必准时赶到火车站接儿子。范棕莲赶紧买了小笼包来到火车站,一家三口蹲在进站口旁的通道上,匆匆吃了晚饭。

  “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儿子,更不是称职的丈夫和父亲,但我别无选择。”每当夜深人静,这份愧疚变得愈加浓烈,让温浩杰久久难以释怀。


浙江日报 二版要闻 00002 理想在心中燃烧 2013-09-13 浙江日报2013-09-1300009 2 2013年09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