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省高速交警总队负责人呼吁

告别陋习,从我做起

  记者 余勤 通讯员 江山

  本报杭州9月12日讯 穿高跟鞋开车,夜行滥用远光灯,随意变更车道,开车打手机,插队,超员超速……连日来,本报推出《驾驶陋习,从我改起》系列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家住杭州朝晖小区的尹先生给本报编辑部打来电话,忧心忡忡地说:“看了浙江日报的报道,一些驾驶人交通意识淡薄真让人心寒。那些人开的汽车,就像马路上一颗颗即将引爆的地雷,随时都会伤及路人和其他车辆。”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杜绝这些驾驶陋习?营造文明有序的交通环境,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今天,记者采访了省高速交警总队副总队长方向忠。

  车祸多由陋习起

  交通事故的危害性有多大?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据交警部门统计,目前在交通事故中死亡的人数,占据我省各类事故死亡人数的第一位,且占比高达惊人的九成。

  由于速度快,体大量重带来的强大惯性,汽车所引发的事故对于行人、摩托车等小型机动车驾驶人来说,往往是致命的。“比如,近年来,虽然我省高速公路上事故起数、伤亡人数、财产损失一直保持零增长,可是平均每天还有近100起事故,每年近400人命丧车轮。仅大客车事故,平均每年就要造成30余名乘客死亡。”方向忠说,数据背后是一起起血淋淋的悲剧,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让人遗憾的是,交通意识的淡薄,仍是当前交通事故频发、造成人员重大伤亡惨剧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高速交警部门对近年来我省发生的交通事故分析后发现,97%的事故是由于不良驾驶习惯或违法行为造成的,车辆故障原因仅占2.3%。

  去年初,我省民用汽车保有量已突破650万辆,“每位车主的麻痹大意,都可能像引爆的地雷,危及路人及其他驾乘人的安全。”方向忠说。

  文明行车须谨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一下子把所有交通陋习都改正,并不现实。

  “你看,事故教训不可谓不多,但还是有很多人,看新闻报道时,感慨一下;一旦到了路上,遇到红灯还是闯,心里急了,还会随意变道。”方向忠说,还有一部分驾驶人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觉得那些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灾祸,离自己很远。殊不知,那些曾经遭遇交通事故甚至在事故中失去生命的人,又有几人不曾有过这样的侥幸?

  鉴于此,针对交通方面的不文明行为,一方面,交警部门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另一方面,在杭州等地,交通安全方面的教育正成为一项常规性警示教育,有关部门将那些因交通陋习导致的惨烈事故,做成展板,开辟专门场所作为教育基地,以形成强大的震撼性与威慑力,摒除人们心中的侥幸心理,使文明出行真正成为一种习惯。

  令人担忧的是,执法人员不足、处罚力度偏弱等,导致某些时段违法现象激增。对于车主而言,违章一次200元的处罚,很难起到震慑作用。除了交通违法成本低、交通肇事处罚力度轻,保险范围过于广泛也让车主逃避事故责任有可乘之机,进而导致思想上的麻痹。

  方向忠说,提高全民交通意识,是全社会的问题。“只有捏紧拳头,齐抓共管,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 新闻链接

  这些陋习,你有吗

  据车主反映,除了驾车陋习外,如下的驾驶情形也容易引发危险。其中包括“抢”红灯、冲黄灯、赶时间、走错路后烦恼、疲劳驾驶、沉迷于思考问题、情绪过于亢奋、被路边的事物吸引等。

  众多老司机表示,驾驶人应养成专心驾车的习惯。在车辆起步前,完成包括系好安全带,调整镜子、座位、车窗,调整导航设置、音响设备设置等动作;在行驶过程中,驾驶人应做到专心驾车,不理会与行驶无关的信息。如需要找东西、接电话、喝水、吃东西等,建议选择安全的地方靠边停车。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告别陋习,从我做起 2013-09-13 3183730 2 2013年09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