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敏先生九十华诞书画展举行
人文正脉 画史通儒
张力
人文正脉 画史通儒
王伯敏先生九十华诞书画展举行
张力
为庆贺王伯敏先生90华诞,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的《人文正脉——王伯敏书画展》,于今年8月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作为王伯敏先生第一次的正式画展,此次展出先生历年精品代表作,有寻丈巨制,也有咫尺小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学林巨擘 治史之士
王伯敏,1924年生于浙江台州,1947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后赴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研究班深造,既是徐悲鸿的研究生,又是国画大师黄宾虹弟子。1952年起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院士、敦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西泠印社理事、杭州画院名誉院长、中国国际茶文化书画院名誉院长。
王伯敏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科研究领域的奠基人和杰出带头人,堪称“画史通儒”、“七史罕人”。 王伯敏先生一生治史,他的心血多倾注于美术史学的研究上。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版画史》、《中国美术通史》、《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中国绘画通史》等七部美术史专著出版,尚有如《敦煌壁画山水研究》、《山水画纵横谈》、《唐画诗中看》等五十余种著作问世,逾千万字。王先生出经入史,著作宏富,而以中国美术史研究独步当世,为学林公推巨擘。1992年国务院颁奖,表彰王伯敏“为发展我国文化事业作出突出贡献”,2009年荣获国家美术最高奖——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学者妙造 儒墨之作
王伯敏先生遍游祖国名山大川,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身体力行,倡导文人画研究和实践。其画儒雅天成,以朴为美,充满诗意,有“学者妙造”“一代儒墨”之誉,开创了当代中国文人画新境界。被誉为继黄宾虹、陆俨少之后浙江画坛又一位山水画大师。
王伯敏先生在梳理美术史脉络的同时,不断精研中国山水画的特性(章法、空间、透视处理、墨法、水法、用色、意境等诸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和归纳。他提出了“高远、深远、平远、阔远、迷远、幽远”这山水画透视法的“六远”理论;提出了“步步看、面面观、专一看、推远看、拉近看、取移视、合六远”的“七观”理论被列入《中国美术辞典》;提出了中国画的水法理论即“水调墨、水带墨、水破墨、墨破水、水破色、渍水、泼水、凝水、铺水”被称为“水法九种”,对绘画界产生深远影响。
王伯敏先生以理论研究的成果来指导和探究自己的绘画实践,成就斐然。潘天寿先生曾盛赞他:“不仅专史,能诗又工画,实在难能可贵”,赵朴初先生有“一卷画如黄大痴,构思妙若雨催诗”诗句相赞,他妙用“水法”以水为墨,运化调和,令画面层次生动,苍润华滋。长期对敦煌壁画及其色变的研究,令其用色更为大胆、直接。他注重空间意境之美,以空间、空白为画眼,开阔的胸怀,长期的人文修养、炉火纯青的笔墨表现手法,使书卷之气、优雅之韵纵贯其作品,直接体现着中国文人画的大雅境界,开创了当代文人画的至美新境。
大耄之年,他依然默默锤炼着自己的画风,却更强调禅意境界和对“精神空间”的追求。80岁后,王先生的绘画炉火纯青、日臻化境、朴茂雄浑、变化万千,将长期积累的人文情怀挥洒出来,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阶段的绘画作品更加醇酿。王先生曾说过:“我是为理想而作画,为追求而绘写。”王伯敏先生的绘画实践成为中国画家“理”和“行”完美结合的实证和典范。
正清和雅 一生修为
“读书倦了画云山,落墨灯前不令闲”,诚然如此,王伯敏老先生毕生大量的时间精力在著述和研究,提笔作画是老人的休息状态,放松精神的一种方式,没有压力不具任务,自由自在把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淋漓尽致地在笔下流淌和表达。长期的人文涵养,造就自由的身心如不系之舟,使“随类赋彩”、“应物象形”、“无心点染”成为可能。
王老曾一度远离了人们的视线,较长时间移居桐庐,在富春江畔筑庐山居,静心晚学中守拙养和。“岁尽挥毫云漠漠,更深治史月弯弯……” 进一步深入研究学术的同时对绘画创作再次进入深层次的探究和实践。如历史上许多大成就者一样,进入清、定的状态,浑然无迹,又历历清明,以大智慧、大承担和大勇气去演绎和完成历史的使命。高高山顶立,关注气局境象的宏观把握和提升,又入深深海底行,在细微处、微妙处步步深入和妙化,一笔一境界,一画一境界,一日一境界……不断勇敢地舍弃故我,不断直面超越,没有丝毫的犹豫。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可以用“正、清、和、雅”四字来表达,这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所在。而伯敏先生的学问、绘画艺术和一生修为正是这四个字的写照。
繁华落尽后的画面,平平淡淡。没骨画山,云水渺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画为心化,画已是老人精神世界的写照,笔下流淌的无声诗,是心的声音,是大美之境,坦坦荡荡,不遮不掩,是真性真心对这个世界的交代。
王伯敏先生一生惜阴如金,在史、诗、书、画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可谓是“四绝”罕人。此时此刻的老先生,岁月染白了他的双鬓,眼神依然那么睿智,那么率真。在晚晴的岁月中,读书、吟诗、煮茶、看月、研砚、铺水……一切那么从容、一切那么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