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卖厂房,也不让贫困孩子辍学
爱心爸爸和山里娃
记者 阮蓓茜 通讯员 徐蕉
记者 阮蓓茜 通讯员 徐蕉
日前,安徽山里孩子孙玉琴背着行囊,到北京大学报到。她的行李里放满了江叔叔寄来的新衣服和文具。更让她开心的是,开学前,江叔叔还特地赶来为她庆祝,给她打气。
然而,做这些,对江建军来说,已是驾轻就熟。在过去19年,这位工人出身的围巾厂老板,先后资助1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山里孩子,从小学到大学,陪伴他们一起成长。
一次远行,结下一段情缘
江建军是从千岛湖的大山里走出来的。他至今仍清楚记得,小学只读了一年多,当时每天上下山就要花五六个小时。“我还记得最后一节课,学的是两首古诗。”尽管他很珍惜上学的机会,但因为家庭困难,他早早就辍学了。“如果当年能多读些书,我就不是现在这样了。”
年少的江建军离开家乡到余杭打工。一日傍晚,江建军收工后,在工厂传达室里看电视,偶然间看到电视上在播一个12岁贵州小女孩独自到温岭打工饿倒在路边。这段新闻,改变了江建军的生活。“我要帮帮她,这么小的孩子一定要上学。”
买好车票,请了一周假,江建军谁都没说,坐上去贵州的火车,来到那个饿晕的孩子黄梅的家乡。“我想亲眼看看这孩子的家里情况。”几番转车、爬山,江建军一路找,终于到了黄梅家。石头垒的土房,屋顶铺着稻草,唯一的家电是灯泡,“黄梅跟我一样,家里穷,读不起书。”当年辍学的遗憾,更加坚定了江建军资助黄梅上学的决心。
江建军决定每月给黄梅寄100元,这对每个月挣270元工资的人来说并不容易。思来想去,他只能戒烟戒酒,他说:“我给自己定了个规矩,只要资助孩子们一天,我就一天不抽烟、不喝酒。”如今生活好了些,但他却把这个习惯坚持到了现在。
一个挫折,见证一份真情
渐渐地,江建军以他的吃苦耐劳,从车间工人做到技术骨干,再到自己单干做老板,生活渐渐宽裕,他资助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出差路上,听说当地有孩子读不起书,他就上门看看;老家有孩子需要帮助,他二话不说伸出援手;去偏远地方,他总习惯去小学转转……每个孩子,都是江建军上门看过,从小学开始结对。他说:“我自己赚得也不多,希望把钱用在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身上。”
2009年,江建军做生意出现困难,急需一笔钱周转。“手头有一笔现金,但那是给孩子们的学费,说什么也不能动。”那时,江建军开着一家围巾厂,不得已,只能把厂房转让,才暂时解了困。“房子、车子没有了可以再买回来,可孩子书读一半,让我不管,我做不到。”
当年,江建军的工友都觉得纳闷:识字不多的江建军,一有空就喜欢写信,还特地买了本字典,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钱够用吗?”“学习好不好?”……江建军每个月给孩子们写信,字虽难看,可孩子们都特别开心。
从最初的写信,到现在的通电话,江建军和孩子们成了亲密的朋友,大家都爱和他聊上几句。
安徽姑娘何翠去年高考,可高考前1个月,父亲突然过世,她一时接受不了打击,心情低落。江建军知道后,马上赶到安徽,连续几天一直开导她,还叫来小伙伴陪伴她。终于,何翠渡过难关,高考取得好成绩。何翠跟江建军说:“我要去浙大读书,以后到叔叔这里来上班。”江建军摆摆手:“你要争取去更好的学校。”何翠最后被清华大学录取。
一片爱心,感动一方乡邻
每年暑假,江建军都会轮流接几个孩子到家里来住,他的女儿和这些孩子相处时间久了,都成了一家人。这些孩子都去过千岛湖,爬过江建军老家那座大山,他跟孩子们说:“以前那么苦,我还很想读书,你们现在条件好了,没有道理不好好读。”
几年来,江建军共资助了10名孩子,他们分别来自吉林、安徽、贵州、四川等地,个个有出息,大部分都考上了名牌大学。问及培养他们的秘诀时,江建军笑着说:“都是被我逼出来的。”原来,江建军跟资助的孩子们都签订了协议,读大学只能读一本、二本,否则就取消对他们的资助。”受助的孩子们有了压力,学习都很勤奋,没有让他失望。
这些年,江建军资助孩子的事,一直是他的秘密。直到社区工作人员发现总有孩子给他写信,误认为他在外面有私生子,谜底才被解开。
事情传开后,村里不少人不理解他的行为,认为他傻、爱作秀。但江建军的亲朋好友受到了感染,加入了助人为乐的爱心队伍,妻子沈银花当上了一个网站义工联盟会会长,今年和大伙摆起凉茶摊,为行人免费送清凉。两个做生意的朋友,也打算认领几个孩子。
过两天,江建军打算回老家再认领3个孩子。他说,帮山里孩子上学,已经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