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杭州上城区实施危旧房改造

别了,42载“拼厕”生活

  本报杭州9月9日讯

  记者 马悦 通讯员 吴涵 刘婷婷

  打开房门,跨过走廊,杭州市民陈美根推开了一扇磨砂玻璃门。门里洁白的瓷砖、锃亮的洗脸池、崭新的热水器、套上防尘套的洗衣机……这个新装修好的不到两平方米的小卫生间,是陈阿姨盼了近半辈子、属于自家的独立卫生间。

  陈美根住在杭州上城区蕲王路11号,说到这个崭新的卫生间,74岁的陈美根红了眼眶。“到老终于盼来了这一天,再不用去走道上破旧斑驳、乌漆抹黑的蹲坑里上厕所了。”盼了42年,陈美根终于改写了使用老式拼用卫生间的居住史。

  就在十几天前,在地方党委政府、上城区危旧房改善指挥部湖滨分指挥部以及所在的湖滨街道、东坡路社区、居民代表等共同努力下,蕲王路11号的40户居民结束了42年的“拼厕”生活。

  蕲王路11号位于长生路和学士路中间,是上世纪70年代初建造的老式砖混结构的简易房,分为两个单元。距离这幢老楼步行不到200米,便是风景秀丽的西湖,被老百姓称为“推门见西湖”的宝地。

  可就是在这样的湖景宝地里,生活却没有相应的幸福感。缺少相对应的硬件配套,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厨房孤零零搭在走廊一角,居住条件十分简陋。每层的6户居民要公用1.5平方米都不到的黑臭蹲坑,不方便不说,还影响生活质量,居民们苦不堪言。

  “以前家家户户都是用痰盂,很不方便。到了夏天,楼道里飘着一股骚臭味,难闻得很。”家住蕲王路11号2单元103室的李阿桃皱着眉头说,没有独立的卫生间,洗澡也成了一大难题。“冬天的时候,我们只能多跑点路,到国货路、孩儿巷的公共浴室洗澡。”

  蕲王路11号在2011年就被列为危旧房改造工程的范围,立项后,湖滨街道东坡路社区和上城区危旧房改善指挥部湖滨分指挥部边设计、边审批、边做居民工作,曾多次和居民商讨拼用卫生间改造的事宜,虽经过多次听证、协调、实地勘测,终因居民意见不统一、对设计图纸不满意等多方面原因,工期被一推再推。

  去年年底,眼看着立项作废的时间就要到了,居民们还是各有各的主意。同意改造的居民迫切希望用上属于自己的卫生间,于是开始挨家挨户地上门做工作,打开邻居们的心结。

  今年3月,在社区和居民代表的共同努力下,蕲王路11号的40户居民一致同意进行“拼厕”改造工程、确定了改造方案:利用走廊横向一半的空间,由政府出钱,为居民建造每家每户的厕所和厨房。

  按照图纸规划,1单元410室张淑娴家的卫生间位于卧室7米外。这样的设计,小张一开始不能接受。见她不解,陈美根和李阿桃做起了小张的思想工作:“你看,虽然远了点,但改造后的卫生间是属于你们一家人的,既卫生,又方便。”

  这一点拨,不理解一下子转变成了全力支持。改造后,张淑娴一家还花了8000多元钱把卫生间进行了装修,现在面盆、抽水马桶、热水器、洗衣机样样齐全。“麻雀虽小,可五脏俱全啊。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大家。”小张笑呵呵地说。

  “这次改造的顺利进行,依赖于居民代表的力量。”用东坡路社区书记吴国平的话说,在节骨眼上,居民自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百姓有了一致的想法,工程进展也就越来越顺利。

  “人老了,有个方便的卫生间,比有个客厅还来得重要。”李阿桃感慨地说,利用了走廊的空间,客厅的采光自然就变差了,但还是值得的。趁着这次“拼厕”改造,她花了五六万元钱把自己家进行了重新装修。“没有什么比在这里安度晚年更幸福的了。”

  结合此次危旧房拼接改善工程,上城区危旧房改善指挥部湖滨分指挥部还对蕲王路11号的外立面、楼道等进行了维修。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别了,42载“拼厕”生活 2013-09-10 3176730 2 2013年09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