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突破个体工商户“低、小、散”瓶颈制约

“个转企”,转出民企新空间

  记者 白丽媛 通讯员 沈雁 张潘丽

  日前,又有15吨化纤加弹丝从桐乡市超乐化纤有限公司起运至山东。“这几天每天出货,上半年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公司总经理胡国琪欣喜地说,自打2011年底从“个体户”变身企业后,不仅做生意更爽气了,企业发展也开始驶入快车道,去年实现产值3600万元。

  2012年9月,我省“个转企”工作启动,以促进民营经济从“千家万户”向“千军万马”转变。眼下,“个转企”工作仍在积极推进,截至今年8月20日,我省已有55265户个体户实现了变老总的华丽转身。

  个体户变老总

  桐乡市濮院镇工旺路上,布满大大小小的针织企业厂房,这其中,阳明服装有限公司一幢三层的新楼格外醒目。大厅里一排排极具时尚感的雕塑、设计独特的旋转楼梯和精致的室内装修,都令人印象深刻。几年前,阳明服装还只是濮院众多毛衫个体批发户中的一员。

  作为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濮院镇是我省块状经济最具代表性的样本之一。2010年,全镇登记在册的1万余户市场主体中,个体工商户占九成以上。“低、小、散”问题一直影响和制约着当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压力倒逼下,2011年,濮院镇在我省较早实施“个转企”工作,阳明服装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刘海涛也因此成为这项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

  刘海涛告诉记者,通过“个转企”,不仅疏通了以往发展遭遇的瓶颈,还顺利获得银行贷款700万元,购置了先进的生产设备,组建了研发、生产和销售队伍。如今,马克华菲、报喜鸟、欧度、BOIN、希尼亚等知名企业纷纷与阳明公司牵手合作。仅去年,企业就实现销售收入700多万元,今年企业预期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元以上。

  据统计,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我省共有各类市场主体357.8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252.8万户,占全省市场主体总量七成以上。为加快推动个体工商户提升发展,鼓励引导其向现代企业转变,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更好地促进我省民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从2012年起,我省工商、财政、国税、地税、人力社保等部门在学习“桐乡经验”的基础上,合力推动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计划到2015年,累计引导8万家个体户转型升级为企业。

  目前,我省“个转企”工作成效初见。来自省工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20日,全省已完成“个转企”55265户,完成全年目标的172.7%,完成三年推进计划的69%,全省11个地级市均提前4个月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在浦江、织里等地,当地政府部门还通过“个转企”,淘汰了一批低、小、散的落后产能,倒逼水晶产业和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大账小账都算

  去年7月,桐乡市大麻镇从事加弹生意的小老板陈建松,将自己的“中意加弹厂”变身为“振逸化纤有限公司”。在他看来,“个转企”更像是一道平衡大账与小账的“考题”。转企前,陈建松也有顾虑:原来赚的钱,只要放进自己的口袋就行,而今后所有的成本开支,都要纳入公司规范的财务体系中。

  除此之外,经营成本的增加才是对他最大的考验。陈建松专门算过一笔账:转企之前,他每月只需要缴纳1500多元的定额税,但是转企之后,按照目前的产量,他每月所缴的税费至少要20000元,再请一个兼职的会计,每年至少还要增加10000元的额外开支。即使因为原材料采购、电费等发票可以进行部分成本抵扣,加上政府还有部分财政返还奖励,每年的实际经营成本也要增加7万元左右。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个体户在转为企业后,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发票了,有合同了……当总经理后,形象提升了,业务更广了,但仍有一些个体户对“个转企”存在顾虑,有的担心转企后自身管理跟不上而“不敢转”,有的则考虑到个体户和企业税负政策的差异而“不愿转”。

  陈建松告诉记者,自从去年转为企业后,他拿到70万元的贷款后,又陆续添置了两台新机器。今年销售额估计能达到2000万元,纯利润也能比去年增加近40万元。“要是小富即安,我们日子也很好过,但要从长远看,只有转为公司,才有可能把生意做大做强。”陈建松说。

  省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目前全省“个转企”工作氛围不错,但要说服个体户“主动”转变身份也并非易事。从长远来看,“个转企”并非简单地给个体户换个“帽子”、换本执照,而是要通过“个转企”,促进企业管理、员工素质、市场主体责任意识水平的提升,进而促进政府服务质量的提升。正如全省“个转企”工作的初衷:就是在转完之后,继续为他们提供后续跟踪服务,助其进入“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企业成长通道。

  注重量质并举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虽然目前我省“个转企”工作成效显著,在推动我省转型升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下一步工作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加以解决。

  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在推进“个转企”的过程中,要防止简单化、片面化、表面化等问题。过于注重攀比数量而忽视了“个转企”的质量,将有违“个转企”提质扩容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初衷。

  “目前一些企业虽然实际规模已经达到规上或限上企业标准,但却不愿意如实申报和认定,很大程度上是对税收负担加大的顾虑所致,特别是‘个转企’企业,转企前后税负差距过大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桐乡市工商局副局长沈跃华建议,优惠扶持政策制定时也要体现对转企质量的侧重和倾斜,要通过行政手段的推动开放一部分政策空间,让小微经济主体从中得到一定的资源赋予,让市场主体有一个自我成长、节节升高的良性、自动循环生态系统,从而改变原来低小散的生产力主体结构布局。

  浙江工业大学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吴伟强表示,我省推进“个转企”工作的出发点是鼓励占据庞大市场主体的个体工商户做大做强,这对于进一步优化我省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市场主体结构都有着重要且积极的作用。政府有必要帮助他们解决企业发展的延续性问题,进一步引导已转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此同时,虽然不少个体户摇身一变成为老总,但是仍然面临企业管理知识匮乏、建账困难、税费压力增大等诸多障碍,政府部门后续配套服务体系也仍需完善,“扶上马,还要送一程”才不会让结果“打折扣”。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个转企”,转出民企新空间 2013-09-10 3168899 2 2013年09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