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蓝色家园

走近浙东沿海守塔人,体悟他们孤寂执着的人生——

生命之光 为你点亮

  用以引导船舶航行或指示危险区的塔状发光航标——灯塔,被称为是生命之岸的语言,它是对光明彼岸的指引,也是对曲折航程的预告。

  自公元前约270年人类有了第一座灯塔以来,灯塔不但成为海上行船安全的保障,也成为具有人文价值的旅游目的地;在争议海域,它常常被当成是主权的象征。

  1997年,世界航标协会在全球范围选择100个灯塔命名为世界历史文物灯塔,中国有5座灯塔入选,其中有温州江心屿双塔、嵊泗花鸟山灯塔。

  最近,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名单,处于浙东沿海的包括嵊泗花鸟山灯塔在内的11座灯塔入列,另10座分别是:白节山灯塔、半洋礁灯塔、鱼腥脑岛灯塔、小龟山(小板山)灯塔、洛伽山灯塔、七里屿(峙)灯塔、东亭山(外洋鞍岛)、太平山(大鹏山)灯塔、东门灯塔和北渔山灯塔。

  大海航行靠舵手,舵手航行靠灯塔。这些具有百年历史的灯塔,从来习惯于在晚上,用自己的“眼睛”,为无数的航船默默指引前进的方向。今天,于不经意间成为引人注目的“国保”,其背后离不开那些忍受着孤寂、具有奉献精神的守塔人。

大海上,叶家人五代接力

  如果有个职业,你辛勤付出后,他会给你带来诸如全国劳模、“五一”劳动奖章等一系列崇高荣誉,但得牺牲家庭生活,长期与家人分居,在礁岩般大的孤岛上工作40余年,也可能患上多种疾病。那里海浪滔天,喝水靠天,食品经常断档,生命时受威胁。你是否因为荣誉而选择这份职业,你是否会牺牲妻女去选择这个职业?

  这道题的简单概括,就是宁波航标处职工叶中央的一生写照。像所有人一样,对于叶中央来说这个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在人生航程中碰到暗礁时,叶中央用行动回答了“坚守”。

  其实,因为守灯塔,不但他的妻女失去生命,父亲也为此命丧大海。尽管如此,他仍送自己的儿子、孙子去守灯塔。从他的祖父到孙子,一家五代人,钟情灯塔,照亮别人,燃烧自己,延续百年。

  今年74岁的叶中央于2000年退休,记者去采访他时,他刚好从上海看病回来。尽管年老体弱,但一有时间,他总要到航标处走走,或到岱山灯塔博物馆看看。作为名誉馆长的他,会为参观者讲解灯塔的历史和守塔人的经历。

  这次公布的11座灯塔,其中7座他去守过。

  1971年元旦,他正在白节山灯塔工作。妻子和两个女儿乘小船去看他。两条载有35人的小木船,由一艘大机帆船拖着前行,不想因为浪大,船工操作不当,中途小船翻掉,死了5人,他的妻子和小女儿为其中2人。

  叶中央说,打捞上来时,两人肚里没有水,是硬闷死的。妻子为保护女儿,被捞上来时仍紧紧搂着只有5岁的小女儿。那天,前来报丧的渔民碰到他时,开始还说他妻子生病了。

  就像那巍然屹立在岩基上的灯塔一样,坚强的叶中央没有因这巨大的挫折而放弃守塔人的责任,他换了一座灯塔,继续默默无闻照亮别人的事业。

  因为灯塔,叶中央已不是第一次失去亲人。就在他5岁时,他和妈妈、妹妹在鱼腥脑灯塔去看望父亲时,亲眼看见父亲被台风刮到海里,妈妈当时哭得昏死过去。一星期后,父亲的尸体才找到。

  灯塔工难招,1984年,叶中央动员高中毕业的儿子叶静虎继承他的事业。儿子这一管也管了10年,分别在白节山、花鸟灯塔工作,现为嵊泗航标站负责人。

  叶静虎说,那时在岛上吃酱油汤下饭是经常的事。这些年,他像其他灯塔工一样,练成了多面手,会做木工、电工、油漆工,灯塔维修全靠自己。在铲油漆时,铁锈把裸露的皮肤刺得血迹斑斑,高温天热得没法穿衣服。岛礁上缺少泥土,腿肿胀。每次回大岛,他都要背些泥土过去,晚上铺在席子底下,腿肿胀才好受些。

  就在两个多月前,叶家又动员孙辈叶超群到航标站当临时工。今年26岁的他,大专毕业,两年前当兵回来后,本在舟山一家石油公司的管理部门工作,收入也不错。但当父亲和祖父希望他守灯塔时,他很自然地来到镇海口的七里屿灯塔工作。

  叶静虎说,其他倒还好,就是担心找对象问题。因为管灯塔毕竟难以顾家。叶中央说,他与海难死去的妻子结婚10年,算起来两人生活在一起还不到两年。当记者问叶超群,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他说,上岛后,生活像回到解放前,但目前感觉还没什么困难。

洛伽山,夫妻双双守灯塔

  如果说,像叶家五代传承灯塔精神的例子属屈指可数,那么夫妻双双守灯塔则为全国独一无二。

  近日,记者专程来到位于舟山普陀山对面的洛伽山岛,采访洛伽山灯塔守护人周国富和他的妻子朱亚芬。由于在岛礁上长期说话不多,灯塔工们说话都不大流利,周国富也不例外。

  上世纪九十年代未,记者曾到洛伽山灯塔住过一宿。几十年过去,这里的灯塔还是那么干净,洁白的塔身后面是青翠的树木。底下,蔚蓝的大海和怪异的礁石,构成别样的风景。不同的是,管理房上面多了些光伏发电板和风力发电器。

  妻随丈夫守灯塔是航标系统自2007年开始实行的人性化管理举措。这是洛伽山灯塔特殊的地理条件才设置的,因为这里到大岛有固定航班,距离也不远。至今其他地方仍没能推广,毕竟灯塔工的家属在家要管孩子读书。现在洛伽山守塔的两对夫妻,因为孩子已长大成家,才有条件一起相守。

  夫妻双双守灯塔,听上去有点浪漫,但现实中并没那么富有情调。因为不能轻易离开灯塔,又不方便,他们已经20来天没去舟山本岛买菜了。中午,大家只能吃点方便面,这让老周很过意不去。

  在灯塔所在地,喝的水都是天落水,经过管子接到地下水窖。老周说,现在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以前因为房屋瓦板每年要涂漆,顺流下来的雨水,喝了以后身上要发痒。现在瓦板已换成不用油漆的那种。

  “过去灯塔发电用柴油机,所以100多斤一桶的柴油要从码头背过来,羊肠小道,翻山爬坡,那辛苦啊!”周国富说,1984年他还在白节山守灯塔时,那次他3岁的女儿偶尔过来呆几天,因为被收音机惊吓发热,几天后病情加重,没办法只能在山头点火,终于有一艘过路船靠上来。在岛上时,为给女儿降热,把大人用的药给她吃,结果皮肤留下后遗症。

  而碰到大风天,有时补给船也靠不上,怎么办?船上人员把大米绑在一根缆绳上,先奋力扔缆绳头给周国富他们,待他们捡到头子,再把用绳绑着的米袋扔到海里,岛礁上的他们再顺着缆头把米袋从海里拉上来。

  灯塔工与家人长期分居,找对象比较难,婚姻也多了不确定性。当然也有因灯塔结缘的例子。2002年,花鸟灯塔邮票发行后,花鸟岛上驻军一哨所长通过别人介绍,与老家一爱好集邮的姑娘相识,最后成婚。

  “平时一起擦拭保养,女同志很仔细。”周国富看着妻子说,灯塔保养要防潮、防咸、防晒,所以平时他们每天从早到晚清洗保养,从里到外都要擦。否则时间一长,灯塔生锈无法正常工作,玻璃模糊影响光芒射程。

  灯塔工的故事就像海上的浪花,多得数不完;他们的经历宛如深深的航道,许多是外人所无法看到的。正是因为他们的持久坚守、不懈辛劳,才有这些百年灯塔如初的耀眼。

  我省的文物专家在把浙东沿海灯塔申报国家级文物时指出,浙东沿海灯塔不但保存了灯塔本体,还保存了一批附属设施,是航标体系的整体保存。浙东沿海灯塔至今仍在作为灯塔使用,不但保存了建筑、环境,还保留了使用形态,是活的文物;浙东沿海灯塔的海事资料、航标资料完备,非常难能可贵。

  处境岑寂,与世隔绝。一灯孤悬,四周幽暗。海风挟势以狂吼,怒潮排空而袭击。这是一本灯塔志对灯塔生活的逼真描述,也是守塔人孤寂执着人生的真实写照。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蓝色家园 00019 生命之光 为你点亮 2013-09-10 浙江日报2013-09-1000009;3176679;3073557 2 2013年09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