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走读

浦江“江南第一家”再现民俗盛况—

郑义门前赛水龙

  本报记者 江晨

  县委报道组 方镖 杨远航

  “哐……哐……”锣声震天响,长者鸣锣开道,各村壮汉举着大旗,抬着“水龙”奔向广场。

  9月5日,农历八月初一。上午8时30分,古老的浦江县郑宅镇,打破往日的清幽,郑义门前、麟溪路上熙熙攘攘,人声鼎沸。这里,一年一度的“赛水龙”即将登场。

  六村水龙试比高

  广场上人头攒动。“啊,枣园的‘泼水龙’来啦!”不知谁叫了一声,人们自动让出一块空地。

  只见十几名年轻汉子抬着一根长达6米的大摇臂,下面连接着一个澡盆大小的木桶,这就是“水龙”。紧接着,上郑的“潜龙”,冷水的“六一龙”,后溪的“天一龙”, 东庄的“平安龙”,丰产的“五一龙”也陆续登场。

  凑近看,所谓“水龙”,其实是由一个红色的大木桶,配以水带、喷枪头等设施组成。大木桶中立着一个用铜铸造的唧筒(旧时水泵),唧筒中有一只活塞可以上下抽动,内设进水和出水阀门,活塞与外部碗口粗细的大摇臂相连接。当木桶里注满水,依靠摇臂两端的人工压力,水就会从连接唧筒的特制金属管中喷射而出,射程最高达10米。在没有现代消防车之前,“水龙”是郑宅人土制的消防灭火器材。

  各就各位,伴着阵阵吆喝声,六条水龙开始热身运动。

  “用劲!”“用劲!”每条水龙的大摇臂两侧聚集着8至10名身强体壮的队员,他们叫喊着整齐划一的号子,同时发力按压摇臂提水,一条条“水龙”冲天而起,引来阵阵喝彩声和惊呼声。

  比水高、比远程、比水量、比持续时间和比压水次数,六条水龙代表六个村,各条水龙暗暗较劲,想要角逐出谁才是“群龙”之首。

  散落的水花也给广场来了一场人工降雨。年轻人纷纷跑到广场中央当帮手,有人还借机嬉水,打起水仗。观赛的人们并不介意被淋湿,当地还有另一种说法,与“水龙”一起戏水,淋得越湿,寓意着越有福气。

  550年薪火相传

  73岁的郑根海来自东庄村,他暗自替本村的“平安龙”加油鼓劲。30多年前,老郑也是“水龙节”上的勇士,每年都会参加“水龙”比武。他告诉记者,“赛水龙”原叫“试水龙”。“试”与“赛”一字之差,包含着“水龙节”变迁的历史故事。

  广场附近的郑氏宗祠始建于元代,在中国的历史上,浦江郑氏家族同居历经宋、元、明三朝长达350多年,十五世合族同居,同财共食,人数最多时达三千余人,被朱元璋赐名为“江南第一家”,又名“郑义门”。

  “郑宅的‘水龙节’早在明代天顺五年就诞生了,距今已有近550年。”老郑说,郑宅镇的“试水龙”与两次重大的火灾有关。在明代,郑宅是一座商业重镇,义门路、麟溪路长达一公里的古街两侧,房屋以砖木结构为主,大小店铺鳞次栉比。当时的店家作坊大多离不开火,如打金店、铁匠铺、熬药店、饮食店等,有的店堂常年出售纸张、鞭炮等易燃易爆物品。在那种情形下,一旦某家失火,顷刻间就会“火烧连营”。

  明正统十四年和天顺三年,郑氏家族曾发生两次火灾,造成家产破损,族人被迫流散,一门义居的历史宣告结束。为预防火灾,郑宅镇于明代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成立了“水龙会”。

  相传,“水龙”就是由郑氏家族发明的。当时在每个村里,都有一至两个水龙,由专人保管。有装得下几十担水的特大木桶,几十米的帆布水带,还有十几支铜质水枪,太平桶若干。

  郑宅镇文化站站长邵成砚说,每逢农历八月初一,各村的“水龙会”要试试“水龙”,查验灭火器材的保修情况。还因农历八月稻谷归仓,加上秋高物燥,容易发生火灾,“试水龙”增强了各村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团结。

  随着时间推移,“试水龙”最终演化为农村百姓的民俗节庆 “赛水龙”,每年都有不少外来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慕名前来观看。2008年,“赛水龙”成功申报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龙会”风采依旧

  “赛者以取得优胜者为荣,战绩不佳或者有损坏的,赛后采取完善措施。各村‘水龙会’不分胜负,挨家挨户分由两个馒头夹一片猪肉的肉包,现在改为分月饼。”58岁的郑凤英在自家的二层小楼上观看“赛水龙”,她说,这种比赛她从小看到大,却从来没看够。

  郑凤英还亲眼见过“水龙”灭火,“水龙会员压龙的压龙,掌龙头的掌龙头,还有挑水的、断火路的,救火过程紧张有序。”她说, 上世纪90年代后,楼房越建越高,旧式“水龙”既要运水、又要费力压水,不便使用,全镇8个村陆续购置现代化消防工具,被称为“洋龙”。

  旧式“水龙”虽然不发挥作用,但“水龙会”的传统一直在传承。从事“水龙”文化研究的邵成砚说,旧时“水龙会”虽是一个比较松散的群众救火组织,活动次数少,却有一系列制度。

  如发生火灾时,会员听到警报而无故不去救火,将罚其口粮;奋力扑救表现突出者,会受到奖赏。如果在救火中负伤,“水龙会”除及时予以治疗外,还发放一定的误工补贴;如果在救火中不幸身亡,由所属村安葬,发给其家属抚恤金。

  如今,郑宅各村都是既有“水龙”又有“洋龙”,各村的“水龙会”就是民间义务消防队。村民选出年富力强又富有消防经验的人成为“水龙会”会员,并建立健全领导班子,有固定经费,有专门的消防车和专用的停车房。

  走在喧闹的“赛水龙”现场,感受到的,是郑宅人传承五百余年、永不凋落的护家精神。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走读 00018 郑义门前赛水龙 2013-09-10 浙江日报2013-09-1000009 2 2013年09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