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好奇

当科幻照进现实

  吴孟婕

  Welcome to Jurassic Park (欢迎来到侏罗纪公园)——当我们谈论科幻电影时,这部被誉为“电影特效里程碑”的科幻冒险片常常被提起,几乎每个人都曾被其中脚步震动水杯的暴龙、优雅漫步的蜿龙所深深吸引和震撼。

  恰逢《侏罗纪公园》上映20周年,发行方环球影业以3D形式使其“重生”。影片自8月下旬在国内上映以来,票房突破3亿元,创下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中国的票房最高纪录。

  1. 也许真的只有斯皮尔伯格才能将曾经称霸史前地球的巨大生物搬到当下,创造出一个如此生动的恐龙世界。当然,他对细节的设置也很注重科学事实,比如利用琥珀中保存着的远古蚊子的血液提取DNA,来还原恐龙基因并进一步培植等。

  随着影片的热映,一个最初因《侏罗纪公园》小说原著而被提出的假设再度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如何让灭绝动物“重生”?这项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技术,在20年后的今天,还仅仅停留在“幻想”阶段吗?

  2003年,生物学家从最后存活在地球上的比利牛斯野山羊体内提取出冷冻组织,克隆出一只比利牛斯野山羊。尽管这只克隆羊因肺部畸形,出生几分钟后就死了,但这项实验至少证明,让灭绝动物重生是可能的。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生态学者斯坦利·坦普尔说:“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技术帮助濒危物种提高长远的生存能力。”

  到了2011年,来自韩国济州国立大学研究项目组的科研人员宣布,他们利用“极速”冷冻和解冻卵子的技术成功克隆了一头已经死亡的牛。经检测,两者的基因组织结构完全相同。

  还有科学家想让几十万年前在地球上漫步的野兽死而复生——在西伯利亚冻土带曾发掘出骨髓、皮肤、毛发、脂肪保存完好的猛犸象,如果能在其中找到活的猛犸象细胞,是否就意味着可以在实验室中培育出胚胎?不得不说,这种可能性很小。而即使研究人员成功培育出猛犸象、候鸽或其他灭绝生物,它们还必须在野外生存。这需要适当的食物和栖息地,同时还要躲避捕食者,尤其是人类。还有反对者指出,以人为方法让灭绝动物复活完全忽视了环境保护的关键现实,将对生物的天然群落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

  2. 1902年,世界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登陆银幕。这部片长仅15分钟的黑白科幻片制造并见证了许多惊心动魄的瞬间,那枚成功射入月球之眼的炮弹,也同时射入了观众的眼睛,架构出关于未来的幻想维度。影片由法国人乔治·梅里爱自编、自导、自摄,在进入电影业前,他是一位满脑子奇思妙想的魔术师。

  不管是《月球旅行记》、《侏罗纪公园》,还是最新的《超人:钢铁之躯》、《环太平洋》等科幻电影,都立足现实科技水平展开想象,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既“遥不可及”同时又“可能实现”的世界,把光影的造梦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简单说,科学的眼睛+做梦的头脑=科幻生产力。

  长期以来,国人对未来之梦想从未间断。以今天的眼光看,《列子·汤问》中的《偃师》就是一篇具有前瞻性的科幻小说,除了性格鲜明的人物、一波三折的故事、超越时代的技术幻想,它还引发了一个颇为深刻的感慨:“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而陶渊明勾画的那幅“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景象,也比欧洲的《乌托邦》早了1200年。

  并非每部电影的背后都有这样那样的动人故事、遐想和猜测,但平凡之中,仍有闪光。回望孩提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曾幻想过遨游太空、去另一颗星球发现文明到外星人家中做客聊天……有这样一种有趣的说法:看电影,就是为了“报仇”——向庸常的人生报仇,向波澜不惊、缺少奇迹、灰暗无光的生活报仇。

  仰望星空,我们并不孤单。从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到敦煌壁画中美丽的飞天女神,到不久前“神十”携3位航天员顺利完成太空之旅,除了“繁星”、“梦想”、“情结”这些带着潇洒和天真劲的关键词,科幻作品也为人类的思维和智慧带来了启迪,赋予“幻想”依靠科技在未来得以实现的极大可能。

  3. 1869年,“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充满悬念的故事:海面上“怪兽”出没,频频袭击各国海轮,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参加了追捕行动,经历重重艰险,最后却发现它是一艘构造奇妙、名为“鹦鹉螺号”的潜水船……

  而人类社会中潜水艇成为现实,是在几十年后。1886年,英国建造出使用蓄电池动力的潜水艇;1954年,美国才有了第一艘核动力潜水艇。值得一提的是,这两艘潜艇也都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美梦成真”的故事不仅发生在潜水艇上。凡尔纳笔下的直升机、留声机、太空旅行,威尔斯笔下的基因改造技术,克拉克笔下的同步通讯卫星等,在今天都已成为现实,并改变了世界。尽管他们在书中所提及的各种事件在当时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但在这种貌似“不可能”的戏剧情境中,科幻为我们开启了一场又一场蕴含哲思的冒险旅程,并启发人类在真实世界中的创意、设计与行动。

  当然,科幻创作者在乐观地憧憬科技文明的同时,也在对科技泛滥带来的弊端进行反思。以科幻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类情景为例:人类面临着外星人攻击,拯救人类的唯一办法,是放弃一些人的生命。假设你是执掌地球生命的核心人物,会做出怎样的决策?

  还有一些科幻文学则反映了科幻作家们的前瞻与忧思:人类在利用科技为自己造福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多一份理性与制衡?比如在电影《阿凡达》中,观众体会到了关于环境、自由和文化融合的忧虑;《第九区》则带来了一种如“变形记”般异化的恐惧。

  幻梦,幻想,幻影。科幻作品真正的魅力,就藏在这些对科技、未来、变化、认知的严谨创作、反复假设中。这是科学之美,也是思辨之美、真理之美。


浙江日报 人文·好奇 00013 当科幻照进现实 2013-09-09 3163375 2 2013年09月0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