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密集出台包括“金融国十条”在内的一系列创新举措
金融新政,银企如何面对?
记者 夏芬娟
“金融国十条”、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上海自贸区正式获批后42项举措落实“金融国十条”等……最近,密集出台的金融新政正让金融改革成为市场的热点和焦点所在。
传统金融业正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民营资本在改革当中将会迎来怎样的机遇?浙江金融,包括浙江民营企业家如何抓住机遇?近日,由浙商发展研究院和《浙商·金融家》杂志联合主办、主题为“金融改革提速下的机遇和挑战”的闭门分析会上,来自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企业界负责人就上述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金融改革加速
贷款利率的放开,对金融机构而言有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狼真的来了吗?”
张健华(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首先贷款利率的放开释放出了金融改革加速的信号:利率市场化真的要来了。
对金融机构而言,意味着“狼真的要来了”。对企业来说,利率市场化最大的好处在于优化资源配置。利率市场化某种程度上是鼓励竞争,竞争加剧以后的结果是,实业企业会受益。但在改革初期,效果未必马上显现。
傅平江(浙江银监局副局长):金融改革,归根结底是要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基本作用。利率市场化要求对利率要有高度敏感性,这对银行业和企业都提出了挑战。
“金融国十条”突出了对实体经济的重视,包括“三农”、小微以及消费金融的重点支持。当然,金融改革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同样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之一。
冯建龙(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行长):金融领域有三个现象比较纠结:一是信贷大量投入和目前中小企业实体经济资金需求不足的矛盾;二是金融机构社会追求高回报和高利率和接下来低利率趋势的矛盾;三是充分竞争和无序竞争的矛盾。
利率改革下,金融机构如何应对挑战、改变上述矛盾?我认为金融机构应该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调整金融机构的指导思想和经营的理念,合理设定价值回报等指标,改革单纯的追求金融GDP的形象。二是要理性对待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不能一味的追求高回报的产品。此外,还应该加强银政合作和金融监管,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产品的创新、加强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支持,并引导理性竞争、有序竞争和服务竞争。
黄先俊(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行长):利率市场化是趋势,浙江早就开始了。归根结底,是风险定价,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好的企业和客户,贷款的成本低;不好的企业则融资成本高,通过差异化定价、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从而促进产业升级。
这本是一个正确的逻辑。但在实践中还需要摸索,我们还需要防范风险,避免对某些特定客户过度放贷而导致实体经济产生泡沫。
重在服务实体
“如果没有金融的组织和配置,所有的要素资源就是一盘散沙,所谓的实体经济就会溃不成军。”谈及金融和实体的关系,浙江省咨询委学术委副主任、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亭的这句话很是精准地概括了个中真谛。
看似纯粹的金融改革,每一个话题的细节都离不开服务实体。
凌兰芳(丝绸之路控股集团董事长):民营企业跟银行之间的关系要突破比较困难。站在银行的角度去思考,银行也挺难:钱来自民众,利率受国家管控,同时它本身也是企业,要控制风险、要以盈利为目的,所以不能苛求银行。企业处在初创期时,就应该以风投和创投的形式完成,等到企业下一步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了,自然再由银行提供帮助。
不过,在初创期的融资不能完全依靠风投资金,我以为以行业的名义成立小贷公司,也能有针对性地解决行业内一些企业在投资初期的融资难问题。
徐海南(天外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目前急需解决的风险有三点: 一是解决金融机构单方面的随意收贷款的问题; 第二是解决目前银根收紧后,互保链风险的扩散问题;三是政府要多开通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投资渠道,多渠道发挥资金的作用。
陈贵福(浙江联合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总裁): 台湾成功推出的风险保证金制度,整合行政当局、企业甚至银行的部分资金,现在规模已经很大,在帮助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上起了不小的作用。
民资面临机遇
在这一轮的金融新政中,民资进金融被多次提及并因而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如果说金融领域的诸多改革,对国有银行而言挑战大于机遇,对浙江活跃的民资而言,更多的则是意味着新时代的到来。显然,他们都已经做好了准备。
施建军(浙江永安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总经理):金融改革为衍生品投资市场带来了新机遇,投资的标的越来越多,包括国债期货的上市。但现在银行还不够重视利率市场化管理,依然是固有的观念:持有国债到期,不是按公允价值核算,但我相信未来这块市场的成长将会是爆发性的 。
面对金融变革,浙江民资要参与,最大的挑战在于人才储备还不够。风险如何定价?利率影响到底有多大?这些都需要更专业的人去做核算。我们已经在做准备:如为了迎接境外期货业务开通的机遇,永安期货已经提早3年储备了20名这方面的人才。
吴承根(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企业出现问题,关键问题在于间接融资过多,导致负债率过高,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但最近无论是新三板还是地方的“新四板”等推出,都为企业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直接融资渠道。包括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股权质押、优先股以及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市场服务更多企业的“窗口”已经打开。
企业通过在三板和四板挂牌,可以获得融资便捷、产业整合便捷,提高自身的抗周期能力。
肖风(万向控股集团副董事长、万向信托有限公司董事长):在利率市场化放开的新政策下,浙江的民资优势也凸显。但我以为浙江金融的特点还在于民间金融、草根金融,而非由民间资金去办银行。
银行有其特定的客户,它们有严格的金融监管,单靠民资办银行解决不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什么影子银行、票据市场的发展这么快,都是现实的需求“逼”出来的创新。我以为浙江还是应该规范灰色金融、地下金融,使其在体制外健康成长,真正发挥民间的创造力。
屠锦成(浙商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亟待增信和担保制度的建设。保险也希望能够有机会参与其中,但是单凭一家之力很难践行。
因此,希望政府能够牵头,集合各方的力量,形成一个由银行、保险以及客户三者之间比较公平的竞价平台。
陆建庆(浙江金桥担保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担保行业的洗牌和重塑也是必然的。
现在的浙江,中小企业当中有很多直接融资的需求,特别是私募债的发行需求。通过浙江股权交易中心这个平台,担保行业也可以参与其中。我们已经深度参与其中:
目前金桥接到了将近6亿私募债发行的担保项目,但我们公司总共也只有5亿元注册资本金,已经“超负荷”。因此,这个行业亟需一个“航母级”的担保机构来整合全行业。
宗佩民(浙江华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接下来,浙江民资参与金融的过程完全可以更为“猛烈”些:如集中力量完全有条件去把上海金融机构收购下来。10年前,我们也曾有这样的机会,但很多人忙于投资房地产没有兴趣,10年后的今天,这样的机遇正再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