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博时装20年展在京揭幕
定格霓裳,以艺术之名
记者 吴孟婕
本报北京9月5日电
记者 吴孟婕
一场与“时装”、“时刻”有关的展览,应时在北京今日美术馆揭开了面纱。本次“时代映像——中国时装艺术1993-2012”展由中国丝绸博物馆、时尚传媒集团和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三方联合主办,这也是中国时装设计师、时尚传媒和纺织服装博物馆的第一次强强联手。
线条利落、由旧厂房改建而成的今日美术馆坐落于朝阳区苹果社区东北角,这是一个并非经过刻意人为规划而形成的艺术空间。沿着馆内白色“之”字形楼梯拾级而上,好奇和期待在心里慢慢发酵:怎样的时装可以称为“艺术”?20年中国时装艺术的奇美旅程,品牌的灵魂与设计师的梦想藏在哪?
展厅入口处稍显狭窄,或许是为了带来更强烈的视觉冲击,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郭培、张志峰、劳伦斯许三位重量级设计师的作品。在光束的变化和指引下,百余件20年来中国当代时装艺术河流中或飘逸、或简约、或华美、或前卫的经典作品,在观众眼中蜿蜒舒展。其中不仅包括马可、吴海燕、张肇达、张天爱等资深设计师,也不乏张驰、Uma Wang、王在实等设计新力量。
走过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美感和精神立意,以红黄线条编织串联而成的“源起”阶段,便来到了东方感性内敛与西方理性奔放相遇、碰撞、解构的“交融”时期;随后,穿过一排象征探索的紫色帷幔,穿在金属色模特身上的数码印花、立体几何廓型、不对称剪裁等设计新元素令人眼前一亮。在一条弧形走道的尽头,陈芊锐、百紫千等新锐设计师的3D 作品《霓裳》发出霓虹般多彩的颜色,不仅颇具未来感,更为大展带来一个漂亮的收鞘。
台上,由张天爱舞天渊芭蕾舞团带来的开幕式表演在舞台上优雅地旋转;台下,戴着标志性围巾的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轻轻松了口气。长达一年多的筹划、论证,近半年来的展品搜集、学术整理、画册编写,终于在此刻完美呈现。
观众席中与他有相同感受的,至少还有两个人:本次大展的策展人刘君,以及负责展览陈列设计的香港一家多媒体创意机构设计师周思颖。
时间退回到昨晚9时,距离大展开幕已不到20小时。位于美术馆2楼的800多平方米空间,还不是此刻来宾们看到的模样——工人在散乱的梯子、墙纸、颜料馆、灯管之间穿行,嘴里不停念着“小心小心”;赵丰也没有戴他的标志性围巾,正为一组模特如何“站”在地上的问题跟布展人员轻声讨论着;周思颖认为在第二展区中间摆放11件作品使得空间不够舒展,建议减少两件,可刘君出于精彩性和完整度的考虑不愿“割爱”……刘君说,几天来的忙碌布展中,这样的“争吵”是常态,但每一位参与者对艺术的“执着”和“顽固”加起来,才有了充盈灵动气息的艺术空间的最终呈现。
比如吴海燕。她是昨天深夜12时,带着展品从杭州匆匆赶到的。吴海燕对于“美”的苛求在业界有名:两年前,丝博馆在杭州举办《发现·FASHION——2011年度时尚回顾展》时,为了将丝绸与国画艺术的结合展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她特意选用最上等、华美的斜纹绸,赶制了一件《富春山居图》的“升级版”。“这20年,我与中国时装艺术一起成长。”吴海燕说,“在通往美学领域的道路上,时尚变得更加清晰。一手传统,一手创新,将它们完美体现在作品中,打造真正的中国时尚,并让中国人的时尚生活影响世界。”
在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李当岐看来,本次展览在中国时装艺术历史上,注定要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1993年,中国服装界发生的几件事令他记忆犹新:三位在高级时装和高级成衣领域的顶尖设计大师瓦伦蒂诺、皮尔·卡丹、弗朗克·弗雷应邀在北京举办了专场时装表演,让时装首次作为“艺术”被国人所看见;同年,在强调时装原创性和艺术属性的“中国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作品大赛”中,吴海燕、马可、武学伟等一批设计新秀脱颖而出,中国时装艺术迈入黄金时代。
也是在1993年,中国丝绸博物馆诞生于西子湖畔玉皇山脚下。此后20年间,它宛如一位身着旗袍的恬淡女子,见证中国时装艺术经历了从制造到创造的过程。当下,世界的目光也越来越关注中国设计,该是进行梳理和总结的时候了。
时装之美,美在质,美在型,美在韵。艺术因时装的延伸而鲜活,时装因艺术的凝聚而更具深意。时装艺术如何得以永恒?那就让它们走入博物馆的殿堂。“在今天的文化战略上,博物馆应该成为连接起昨天和明天的纽带,在设计师和教育者之间开辟途径,在产业与文化之间铺设道路,完善时装产业链和生态圈,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精神诉求。”赵丰说。
“时代映像——中国时装艺术1993-2012”将在今日美术馆展至9月25日,随后将来到中国丝绸博物馆。明年3月起,以杭州为起点,在全国各地及海外进行巡展。不仅如此,博物馆进入时尚生态圈的步伐还在加快——赵丰透露,下一步,丝博馆要打造一座时装博物馆:“不仅有丝绸,不仅是中国时装,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收藏当下,启迪明天。”
如此,人类的记忆才得以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