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人文世界·钱塘江

感悟恭王府

  杨晓光

  北京。风景秀丽的什刹海西南角,一条静谧悠长、绿柳成荫的街巷里,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王府就坐落于此。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从乾隆四十一年,即1776年,王府的第一位主人开始在这块风水宝地修建他的豪华宅第算起,这座王府已历经两百多年的沧桑。在这段漫长的时光里,有三位王公贵族先后以主人的身份入住于此。他们在这里书写着自己或辉煌或暗淡、或飘摇或平凡的一生。

  和珅,作为第一位走进这扇朱红色大门的主人,以其飞黄腾达的经历和可悲的结局,为这座府第平添了一道神秘和悲剧的色彩,引来后人无数的叹息。

  史料记载,和珅系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少小闻诗达礼”,从小受过良好教育。十九岁时袭了高祖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在乾隆皇帝身边当了一名普通的侍卫。因其“仪度俊雅,声音清亮,矫捷异常”,加上有文化、有水平、能办事、会办事,很快得到皇帝的赏识。二十六岁那年,是和珅青云直上的一年。正月由御前侍卫擢户部侍郎,三月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四月授总管内务府大臣。不到半年时间,超常规地完成了从一名普通侍卫到清王朝权力最高层的跨越。此后,他年年加官晋爵,封一等忠襄公爵,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尚书,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多项要职,官阶之高,管事之广,兼职之多,权势之大,清朝罕有。

  然而,这样一位深受皇帝宠信的重臣,却是一个臭名昭著的贪官。

  走进占地3.1万平方米的王府,映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的楼台殿阁和富丽堂皇的画廊雕柱。仿紫禁城宁寿宫式样,雕饰精美楠木隔断的锡晋斋,大气奢华;府邸最深处108个房间的后罩楼,东西长达156米,富贵气派;花园内参天的古木,通幽的曲径,令江南园林相形见绌。

  徜徉在这些精美的建筑中,仿佛看见当年一幅幅奢靡的景象。轻歌曼舞,丝竹管弦,多少王孙公子流连其间;深宅大院,水池花园,盛下了当年主人多大的野心;朱漆雕栏,亭台楼榭,耗费了多少白银黄金;奇花异草,嶙峋怪石,又吸掉了多少百姓的血汗……

  是的,短短的二十几年,和珅通过巧取豪夺,积累了数不清的财富。以下清单,只是和珅家产的冰山一角:房屋3000间,田地8000顷,银铺42处,当铺75处,赤金60000两,重1000两大金元宝100个,100两小银元宝56600个,银锭900万个,洋钱58000元,制钱150万文,吉林人参600余斤,玉如意1200余柄,珍珠手串230串,桂圆大珍珠10粒,大红宝石10块,蓝宝石40块,银碗40桌,高三尺有余珊瑚树11支,绸缎纱罗14300匹,毛呢哔叽20千板,狐皮550张,貂皮850张,铜锡器361000件,名贵瓷器10万件,镂金八宝炕床24座,西洋钟460座,四季好衣服7000件,家人606名,妇女600名……做了二十多年的宰相,个人的财产竟抵上当时整个国库十五年的全部收入!

  身居如此奢华的宅第,坐拥如此巨大的财富,那时的和珅,内心不知作何感想。是拥有财富的愉悦,还是权力带来的满足?偌大一个用来藏宝的后罩楼,也恐难装下他那难填的贪欲。抬眼扫过后罩楼那上百个图案各异的窗框,仿佛能看见和珅心态扭曲的狂喜,听见他那被蠹过灵魂的颤栗。

  恭王府里,门框上,房檐下,明的,暗的,雕绘着九千九百九十九只寓意着福气的蝙蝠。假山堆砌的秘云洞里,藏有康熙皇帝亲笔书写的号称天下第一的“福”字,谓之“洞天福地”。可惜,这些精心编织的万“福”,最终也没能改变和珅可悲的命运。

  “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这是和珅在狱中对着月光吟出的诗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是一个囚徒死前的哀号,也是一个巨贪给后人留下的警言。

  是的,出身平平的和珅,凭着自己的才干和努力,加上某种机缘巧合,得以快速升迁,最是应该保持一颗平常之心。但是贪欲吞噬了他的灵魂,敛财使他丧失了理智。这时的他,恨不得把整个世界占为己有。他确也成了那个时代世界的首富。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到头来只不过枉费心机。多年搜刮的财富,一夜之间化为乌有;精心打造的安乐窝,顷刻之间物易其主。气势恢弘的锡晋斋,被打上僭侈逾制的罪名;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的园寓点缀,被斥为不知是何肠肺。二十条罪名,竟有九条与贪腐有关。“五十年前幻梦真,今朝撒手谢红尘”,这句和着血泪的绝命诗,今天读来还是让人唏嘘不已。看着恭王府,想着和珅的下场,“家有黄金千吨,一日不过三顿;家有千间房,晚上一张床;大厦千间,夜眠八尺”的句子,不断在头脑中闪现。这些戒除贪欲的金玉良言,恭王府为之作了最好的诠释。

  和珅的悲剧,不仅仅在于他的结局,更在于他对金钱的喜爱已达到痴迷膜拜的地步。这是一种被贪欲完全占据的荒诞心理,是一种仅仅将兴趣投注于敛财搜刮并从中获得巨大满足的粗陋人性。毛泽东曾把农民中的流氓无产者“一定要到小姐、太太的象牙床上滚一滚”的行为,斥之为一种扭曲的占有欲在精神上的延伸。和珅虽然身居高位,但其对于物质财富贪婪的癖好,与此并无二致。

  和珅的悲剧告诉我们,保持一颗平常之心,最要紧处是要经受得起各种诱惑。“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自古人心不足,欲壑难填。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该吃的不吃,不该拿的不拿,不该要的不要。古人早就告诫:“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和珅利用手中的权力,或贪污受贿,或巧取豪夺,或勒索百官,通过种种手段,积累大量的不义之财。这种行径,到头来落得个天怒人怨。人不可能把金钱带入坟墓,但金钱却可以把人送入坟墓。和珅的下场,为此作了最好的注脚。

  和珅的悲剧,不仅仅在于和珅本人的贪婪无度,还在于当时社会整个监督体制的分崩离析。那个年代,仁者爱人、忠君爱国、廉洁奉公等传统儒家思想道德已失去对官员的约束和规范,封建文化只不过发出一两声孱弱的呻吟。最高统治者任人唯亲,科举流于形式,大批富有个性的贤才、能才被排挤弹劾,而一些善于逢迎拍马的庸才、贪官却得志横行。官场善恶不辨,贤愚不分,昏聩的专制制度破坏了选贤任能的政治生态。官员权力过分集中,买官卖官成风,官员凭借权力随意征收各项费用,特权式的官僚制度背离了民心,动摇了整个社会平稳的根基。于是,和珅就有了钻营向上的空间,就有了大量受贿的时机,就有了势不可遏的胆量,终究变成一个臭名昭著的巨贪。

  和珅的悲剧警示我们,权力失去有效制约和监督会产生多大的恶果!和珅贵为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拥有无上的权力。而这种权力又得不到有效制约。不难想象,这时的权力,在膨胀了的欲望的不断催促下,就将赤裸裸地变成个人敛财的工具。和珅的悲剧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权力失去监督必然产生腐败”,这一铁律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印证。

  走出恭王府,回望深深的庭院。沉重的大门后面,隐藏了多少悲喜往事!奢华的楼台亭阁,让人们对富贵荣华产生无限的遐想。如今梦已苏醒,沧桑老迈的王府,透着斑驳的清幽,在那里默默地倾听着人们对它曾经主人的品头论足。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钱塘江 00019 感悟恭王府 2013-09-06 3170166 2 2013年09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