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阅读会

世道人心常入梦

  张林华

  我的随笔新著《世道人心入梦》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连续重印,尤其是经张抗抗、舒乙、鄢烈山等大家推荐,产生了一点良好的社会反响,令我又高兴又忐忑,很有些心里话要说。

  我对文学与写作的爱好,是自1978年恢复高考全国统考制度后,极其幸运地考上大学,又懵懵懂懂进了中文系,才一点一滴、日积月累逐渐培养起来的。单以数量论,近三十年时间里,印成铅字的文章可谓多也,还结集出版了几册作品,但大多数是即兴之作,一些篇章我自己今天都羞于再读。现在整理回顾旧作,影响较大,传播较广,也令我写作前深有感触,写作后又意外于有一些强烈反响的文章,仅有几篇而已,比如《每次醒来 你都不在》这一篇。

  “每次醒来,你都不在”,题目看似暧昧,内容实则沉重。其实题目原本也是信手拈来的。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读到某报副刊上的一篇文章,作者非常写实地记叙了一位在工作家庭、处世为人诸方面处处碰壁的普通人的故事,我在对故事的主人公的挫折人生深抱同情之余,内心又深深纠结于人生何以如此难以驾驭,甚至连稍稍加以捉摸把握都实属不易!愤懑之下匆匆写了一段文字,似乎并不深刻,只是直抒胸臆而已。题目一时想不好更贴切满意的,就还照搬了原题。

  文章发表后,不曾想引起许多人的共鸣,曾接到三四位朋友的电话,告知在万米高空的航行中读到航空刊物转登的《每次醒来 你都不在》,而且称一读之下,令他们的旅途不再轻松愉快。

  某一天我骤然明白:这篇文章之所以受关注,不是因为我写得质量如何好,而只是因为它在不经意间,触及到了一个重大敏感的话题,那就是——世道人心!

  龙应台女士说过这样的狠话:“一个社会缺乏历史感的时候,你会对你身边的人漠视、不认识,因而不珍惜。你对你父母、祖父母辈的历史没有兴趣,因为无知,所以不知道珍惜。等到你稍微有一点了解的时候,生命的结构就刚好是他走的时候。”我虽然不很欣赏这段话,但也无奈地接受和认可这个无情的观点,是因为它道出了人生的残酷,也从一个侧面强调了所有识文断字的知识分子的一份责任!

  我以为,一个尚有良知与悲悯情怀的知识分子,不管程度水平如何,都有一份责任,以自己朴素真诚的工作和写作为基础,来做一点思想播撒和知识增长,或观念批判和问题揭示等这样有意义的工作,进而成为这个大变革时代里,社会肌体中具有刺激性、营养性的一点点微量元素,虽然未必能够惊天动地。凡圣皆在一念之间!所有人的归宿都只有一个,而期间的岁月应该如何安度?思想何处是归路?茶凉水暖,理当还得要各人去实践、去体会。在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一个文化人,或者说一个知识分子究竟还有怎样的经营市场?很值得一问。清代赵翼提醒他的同时代文人道:“莫将三寸鸡毛笔,便做擎天柱地看。”其言外之意何等地沉痛和无奈!但是不放弃三寸笔的人生责任,同样也是知识分子在特定环境下的文化意义和生存智慧。因为,知识分子是文化身份的命名者,而不应该也不可能跻身为“沉默的大多数”。人生不易,与痛为伴。我想,痛之所以为痛,不仅在于痛本身,更多的是源于痛者的孤独。在一汪痛楚的江河里,知识分子理应做“春江水暖”的先知“鸭”,理应对现实问题能够先察先判,先呼先行。特殊情形之下,甚至不惜成本不计代价。这种清醒的责任意识和所怀有的道德操持,注定了知识分子必定是滚滚红尘里一个负重独行的精神行者。

  我的这本文集中,有一篇文章《还需要什么更充足的理由?》,算是个人的一点自觉的、小小的呐喊!

  “太阳升起来了,

  太阳落下来了,

  我什么时候能够变好?”

  这三行歪歪斜斜的文字,出现在一个偏僻乡村的农家院落的一块石板上,大概是一位乡村少年的作品,也应该是这位乡村少年的心声。而我觉得,这三句话,若能成为所有有良心的知识分子的心灵鸡汤,甚至成为今天这个物质世界的清凉剂,该有多好!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阅读会 00018 世道人心常入梦 2013-09-06 3173383 2 2013年09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