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阅读会

艺术
是一种生命历程

  本报记者 童桦 通讯员 金晓依

  一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写道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今天再坐于南山路普力欧面包店里远望对街的中国美术学院,1985年那段犹如琥珀般的旧时岁月,依旧以彼时的黑白粘连着今时的五彩,在眼前两相交错,互为瑰丽。

  时光,是艺术最佳的倾听者和塑造者。在中国美术学院建校85周年之际,今人对历史的集体思考终于迎来一次齐整的回眸。9月6日,“八五·85——中国美术学院八十五周年校庆主题展览”将在南山路校区正式启幕,广大观众终于可以顺着列位艺术大家的成长经历,来端详那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美院历史切片。

  与此同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还带来了两本内容丰富的新书——《八五》和《85》。中国美术学院在1985年发生的一切,美院历史上85位大家各自的手稿和作品,尽于这两本新书中一一呈现。能够借此系统地回顾那些被忽略的岁月,正是我们想要向读者推荐此书的初衷。

  作为中国最早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中国美院自1928年创立迄今,已走过了整整八十五个春秋。八十五年来,学院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相伴相生,与中国艺术的探索相携相随。中国美院的历史与中国艺术与社会的历史始终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也因此,有读者会疑惑:为何独独要将1985年单列叙述?

  “历史是一个暗箱,多少真实发生过的事被存入这个暗箱,由后来不同年代的人们出于不同的动机去寻幽探秘,曝光显影,从而呈现为历史的叙事。”画册主编、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曾谈及,1985这个年份与“85新潮美术运动”紧密相连,而当时的浙江美院恰是这场新潮运动的重要策源地,“赵无极绘画讲习班、万曼壁挂运动、‘八五新空间’的展览,那一年发生太多影响深远的事件,美院人对那一年也有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

  1985年,一幅百花齐放的历史画卷。如果说得再详细些,那就是由一串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所叙述的故事。这一年,林风眠在香港进入他生命中最后一个创作高峰,陆俨少出版了《山水画课徒稿》,吴冠中提出中国油画家的“泾县起义”,方增先开始担任上海美术馆馆长,初任院长的肖峰正在为美院的建设运筹帷幄,全山石正在酝酿着绘画的再次“变法”,范景中在艰苦地翻译西方艺术史名著,潘公凯发表《中西方传统绘画的差异》等一系列文章,提出“互补并存、两端深入”的学术思想……除谷文达、王广义、张培力、吴山专、耿建翌这些“新潮美术”的旗手之外,这一年,同样是林风眠、吴大羽、艾青、沙孟海、郑胜天、赵延年、金一德、许江、范景中等几代美院人艺术生命中的重要时刻。

  在1985年这个历史“切片”上,无数相异的个体在各自的历史线索中实践工作着。“这一个个切片是鲜活、真实,不同角度的。”许江一直在回忆,“1985年,学校恢复高考已历七年,一批批老教授回到工作岗位,教学秩序逐渐恢复,教学条件逐年改善,通过图书和讲学的渠道与西方现当代艺术的逐渐照面,学院正日益从意识形态的紧箍咒中解放出来,从一种禁锢的状态中步步突围。”

  在书中众多亲历者的回忆中,1985年确实呈现出开放和解禁这两种状态。开放,是因为这一年有美国史学教授维罗斯柯的持续十六讲的讲座,以学报为核心的编译者们正加快阅读与译著一系列揭开形式思考和艺术诘问的西方名著;解禁,有关于油画系创业创作的论辩,学院中青年创作组的展览,关于素描教学、新水墨画教学的论争与探索,同时还有燎原全国的关于艺术形式的自觉与讨论。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站在十字路口勇于迎接挑战,这便是美院人在1985年所展现出的艺术精神和人文思辨。就像许江说的:图书并不是那个时代的大事件集合这么简单,1985年的教学条件很艰苦,但创作出许多超越时代的作品,有没有可能它以另外的形态被我们忽略着,我想通过这些人,来回视历史,为我们和年轻人提供一个反复琢磨、思考的机会,这才是教书育人的我们所要思考和探索的方向。

  艺术是一种生命历程。美院以自身在1985年的发展历程为历史切片详加叙述,为读者拓宽了眼界,而其本身的发展历史,又何尝不是中国艺术发展史上无法绕开的切片组合呢?这些切片的最终落脚点,是那一个个鲜活的人,以及他们划出的各具特征的人生轨迹和艺术思想,也是那每一次争辩中的闪亮观点吗?

  在书的扉页上有这样一段话:“以美育代宗教、以美心唤人心”,历史并未终结。它一直在延续,直至明天。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阅读会 00018 艺术
是一种生命历程
2013-09-06 3172124 2 2013年09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