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咨询委5年递交咨询研究报告近60份
情系浙江 服务有为
本报记者 吕玥
向省委、省政府递交各类重大咨询研究报告近60份,提出《委员建议》和《咨询研究》330多期,一大批咨询研究成果及委员建议意见,被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采纳——省咨询委这个由省级部门老领导、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学科带头人组成的特殊团队,在过去5年里,积极发挥密切联系学术界、理论界和各界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扬严谨求实、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用智慧和汗水为省委、省政府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紧贴战略献良策
这个夏天,舟山群岛新区举行了一场重要的招商推介暨项目签约会,11个港航物流招商项目相继签约,新区未来发展蓝图让人倍感振奋。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舟山群岛新区国家战略出台的背后,有省咨询委忙碌的身影。
几年前,正值国际金融危机突然袭来,区域发展竞争激烈,面临资源制约的浙江往何处去?
2010年,省咨询委审时度势、捕捉先机,千方百计争取到各方支持,努力促成由130余名院士专家参加、分12个专题开展的《浙江沿海及海岛综合开发战略研究》重大课题。
时至今日,省咨询委综合经济部负责人王东祥,仍清晰记得委主要领导及参与研究的委员专家,先后历时1年多,不辞辛劳、跋山涉水,陪同专题组深入沿海、海岛实地调研的忙碌情形。
正是在这样厚实的调研基础上,一份关于海洋经济试验区和设立舟山群岛新区的建议,在省咨询委和中国工程院领导、专家共同研究探讨下成型,最终递交国务院。浙江从陆域发展迈向海洋经济全面开发开放的新时代由此启幕。
为浙江发展出谋划策,是省咨询委的重要职责。5年来,省咨询委不仅为我省抓住海洋经济发展重要契机作出贡献,在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和象山石浦对台贸易试验区推进过程中,也有委员们忙碌的身影。在省“十二五”规划、“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等重大决策中,都有省咨询委提出的意见建议。
立足长远谋发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近年来,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时时牵动委员们的心。眼看传统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2011年,省咨询委举全委之力,把《未来二十年浙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列为年度重点调研课题。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总结这次课题完成过程的繁复和历程的艰辛,总课题组副组长杨树荫用了“十、百、千、万”四个数量级词汇:“各分报告都经过‘十’次左右的反复讨论与修改,‘十’易其稿,课题组召开讨论会近‘百’次,参加集体讨论研究的委领导和专家‘千’余人次,从每个课题累计形成的10多万字中,又精挑细选一‘万’余字作为最终成果上报。”
最后,这份报告通过翔实的数据分析,从发展环境、人口、资源保障、环境质量保障、人力资本与科技创新、山区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对浙江未来20年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挑战进行深刻剖析,提出对策方略。
5年来,省咨询委始终坚持自我加压,关注事关全省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先后完成《浙江海岛开发中能源保障研究》、《水资源保障和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等一系列课题,为我省未来可持续发展提出大量建设性意见。
求真务实进诤言
决策咨询工作最忌人云亦云,跟风盲从,多年的工作实践使委员们深切感受到,决策咨询必须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必须尊重事实。
尤其在重大项目的咨询论证上,省咨询委严格遵循“三不”原则:没有到现场踏勘不发言,没有专家的专业论证不下结论,没有经咨询委专家集体讨论的报告不递交,尽己之力出良谋、进诤言。
2009年,省咨询委提交《关于我省一季度经济形势的几点认识》,率先提出“浙江经济‘下滑早、回升快’难以再现,率先走出危机不大可能”的判断,被省委、省政府予以采纳。
2010年初春,省咨询委三农发展部专家围绕“十二五”时期欠发达地区如何探索绿色发展富民增收新路径这一课题,深入多个欠发达县(市、区)实地调研,躬身入户,针对欠发达地区提出扶贫工作新目标:即以县为单位,到“十二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低收入农户超6000元以及十条相关政策建议。报告提交才两天,省领导即作批示,其中主要建议还被写入“十二五”扶贫规划。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作为省委、省政府了解民情、吸纳民意的桥梁纽带,省咨询委坚持常年深入基层,为省领导决策提供多视角参考建议。5年来,共组织各类学习研讨活动400多次,参加人员累计达4000多人次,开展各类调研考察活动上百次。每一份报告背后,无不浸润了委员和专家们的殷殷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