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生态治理,水质达饮用水源二级标准
拱墅:黑臭河 大变身
本报杭州9月1日讯
记者 毛珺
通讯员 汤臻 徐青 温如燕
吃过晚饭,家住杭州拱墅区锦昌文澜阁小区的李亿农,像往常一样带着小孙子到楼下后横港河边散步。河水静静流淌清可见底,两岸垂柳依依随风飘拂。李亿农说,在后横港河边住了大半辈子了,没想到过去常年泛绿发黑的臭水河,居然变得这么“清秀”。
后横港河是运河支流,昔日饱受富营养化污染,每年都会爆发蓝藻,并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而今年作为杭州生态治理黑臭河道的样板,它已经从劣五类水提升至三类水质,相当于杭州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的水质。
据区河道监管中心介绍,以往“过肥”的后横港河一直处于富营养状态,且周边地下管网设施陈旧,雨、污水管道没有分流,每逢大雨,雨水混杂着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带来更大污染。
随着河道附近桥西城市板块的发展,居民要求治理河水的呼声越来越高。为此政府开始做“减法”,完善截污纳管工程。
工作人员实地排查出河道中3个流量较大的雨污水排水口,分隔雨水管和污水管,把污水管道并入其他污水管道,减少排污。眼下,一个排水口已改造完成,剩下两个即将动工。
通过截污纳管、两岸景观改造等硬件建设,几年下来,两岸变美了,污水减排了,“看上去很美”的河道唯独在水质提升上收效不大。有什么办法既不破坏现有景观,又能增强河水自净功能、快速提升水质?
请小虫小草小鱼帮忙的生态治理手段,被引入进来。第一步,引进水生植物,苦草、轮叶黑藻等水生植物被陆续栽种到水中,吸收水中的氮、磷等富营养物。接着一种名叫食藻虫的小帮手来了:迅速吃掉水中看不见的藻类,降低河水浑浊度,提高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鳜鱼、环棱螺等鱼类和螺类也“跳”入河中,吃掉水中多余的藻类、草类,形成了一条可循环的生物链。
但生态治理并非一帆风顺。水生植物刚种下不久,遇上大雨,被排入河道的雨水直接冲走大片。于是又在雨水管道口的河里种上千屈菜、水生鸢尾等植物作为缓冲带。
每百米河段上配种多少棵植物,放养多少小鱼小虫,才能达到最佳河水自净效果?有关人员经过多次精确计算和实际投放试验才能确定。“先在300米河段试验成功,才在整条后横港河推广。为此我们投资了约250万元。”区河道监管中心副主任袁正国说。
“过去不少人把往河里倒垃圾当作平常事;现在大家观念变了,下班后喜欢到楼下看风景、在河边散步,天天盼着家门口这条河变样,更不会乱扔垃圾啦。”李亿农说。
据介绍,由于杭州城北地势稍低,主城区内大多数河水最终汇入运河,经运河拱墅段进入余杭。运河拱墅段出境监测断面水质直接关系着杭州清水治污成效。今年上半年,进出运河拱墅段的监测断面数据显示,运河水质平均指标已摘掉劣五类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