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策”积极布局激发创新力
影视浙军驶入“大”时代
通讯员 潘湘虹 王婧蒙
本报杭州8月29日讯
记者 吴孟婕 马悦
通讯员 潘湘虹 王婧蒙
正是收获的季节,浙江华策影视掌门人赵依芳“忙并快乐着”:上周她携40余部题材各异的作品亮相北京2013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不少新剧受到采购方、观众的关注和好评;由华策参与拍摄、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的“温暖大剧”《推拿》,被网友形容为“惊艳”,称该剧呈现出推拿师内心深处的光明;最新的好消息是,在日前揭晓的中国电视剧政府奖、第29届“飞天奖”获奖名单中,浙江11部作品榜上有名,华策出品的《国家命运》、《全家福》占据两席。
大数据
今天距华策影视与克顿传媒强强联合,正好一个月。这是迄今国内影视业交易中金额最大的并购项目,更意味着“大数据”——这一近年来被各行业广泛提及的“热词”,将被更广泛地运用到电视电影的生产和营销中去。
“从大数据角度切入,内容和渠道深度融合,建立影视剧生产智能化、工业化、标准化的生产体系,降低投资风险和制作成本,提高精品率。”华策影视常务副总经理金骞对这一“大动作”的思路有着清晰认识。借由此次重组,华策影视将与克顿传媒及旗下辛迪加、剧酷、好剧等品牌互补,形成“品牌森林”效应,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华语影视生产与输出的文化企业。
根据最新统计,浙江目前有700余家影视公司。但在省广电局副局长王国富看来,这个代表“空前繁荣”的数字背后的潜台词是“良莠不齐”:一方面,影视浙军频频发力,向世界传达中国的声音,昂扬浙江精神和时代气韵;另一方面,真正进入良性发展循环、拿得出代表作、在业内叫得响的企业并不多,对于那些被淘汰出局者来说,这是一份“看上去很美,现实却很骨感”的事业。如何保证产业创作持续力和影视公司创新力,是当下热钱不断涌入的浙江影视生态圈无法回避的话题。
大制作
很多电视观众知道华策,是从2008年那部《中国往事》开始的。对一家在当时规模、资本、名气都不“大”的民营影视文化公司来说,投资5000万元拍一部从细节到场景都如此“讲究”的史诗剧,实在是一次冒险。但赵依芳有自己的坚持:“既然选择做文化,就不能一味‘跑量’,还是要静下心来把剧做精致,打响‘影视浙军’的旗号。”结果,《中国往事》一炮走红。
同样是曾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的两部华策精品,《国家命运》是一部以我国“两弹一星”研发历程为主要内容的纪实性大剧,而《全家福》则用平凡人的视角讲述了几代人的悲欢离合,是一部没有英雄的史诗。放眼当下偶像演员大行其道的荧屏,《全家福》中却少有漂亮面孔,秦海璐、吴刚等演员用自然、扎实、质朴的表演构成了一部“平民编年史”。
如何坚持精品、大剧的产品定位,如何引领浙江影视剧创作走入“大气范儿”时代?华策影视在内容的国际合作上进行着探索。除了在《幸福的面条》等偶像剧中采用国际制作团队、逐步加大合拍比例,还有一个更超前的动作:考虑到国际化需求,三大精品剧系列之《天龙八部》《王者天下》《大汉贤后卫子夫》等采用双语创作,面向全球营销。
大动作
2010年10月12日,华策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也是因为赵依芳的“文化精品梦”。
从20年前的“小作坊”到如今在制作、投资、营销等方面“大”动作不断的著名影视集团,赵依芳始终强调“创新”:“观众在变,创作模式在变、播出平台在变,作为‘电视剧第一股’,我们如果不能积极布局、激发活力,如何适应和引领行业的发展?”
引领者,必须有一个曼妙的背影:2012年起,华策连续两年在香港国际影视展、上海电视节期间举办主题论坛,以创新为主题的华策论坛也已经办到了第三届。赵依芳说,这样的对话和交流虽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但在全世界关注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
上市以来,华策影视的发展战略渐渐清晰,即以影视剧业务为基础,兼顾内生式和外延式发展,植入广告、影院投资、影视衍生品开发等同步推进,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之间找到最恰当的步点和频率。
在海宁盐官古城,由杭州市、海宁市、华策影视三方共同建设的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正在兴起。徜徉在实验区基地,仿古逼真的古镇街景、现代都市的宽敞街道,为游客带来一种“穿越”的新奇感。
据了解,总部设在杭州西湖区的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是目前国内唯一以影视出口为导向的国家级产业园区,也是我省继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杭州滨江影视动画基地后的第三个国家级影视基地,目前已有146家企业入驻。同时,海宁基地正式启动了影视产品进出口译制产业园合作项目,华策的电视剧《中国往事》《命运交响曲》已被翻译成罗马尼亚语,将在罗马尼亚的电视台播出。
“有梦想的人很多,关键还要有坚守的东西。”赵依芳说。每当被问及华策与其他上市影视公司的区别,她的回答都是:“华策的主阵地,永远在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