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普陀山上夕阳红

  本报讯 (记者 林上军 史朵朵 通讯员 祝小茹) 这几天,舟山市普陀山前山村的会议室里堆满了衣服,72岁的杨香娥老人置身其间,熟练地整理衣服。她身后是十几袋打包好的衣物,袋子上写着寄往青海省玉树县的地址。“从年初开始寄衣服,我也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了。”杨香娥笑着说。

  杨香娥是前山村夕阳红义工服务队的一名队员。从2009年成立至今,这支平均年龄65岁的老年义工队就不断与当地的公益机构一起为青海、甘肃、四川等地的地震灾区和贫困地区筹集衣物、捐款。“堆成小山一样的衣服,他们就自己清洗、消毒,再一件件晾好。”一名社区工作人员说,本来像他们这样身体尚好的老人,花这些做义工的精力摆摊,在普陀山,一年赚个10万元不成问题。

  上月底,义工队获悉结对的四川雅安有人患白血病,马上寄过去2700元。当然,对于本地困难村民,他们也不忘捐献爱心。两年前,当地一村民的妹妹患骨癌,他们捐款几千元。去年,本村一姓庄的村民患白血病,他们联手捐款5000多元。

  “阿拉白天当义工,晚上打打腰鼓,这样的生活很充实。”72岁的庄文维是夕阳红义工队的副队长,也是一家摄影店老板。他本可以享受着富足的生活,或者继续帮儿子打理店面。但是,他选择了和同村的周春梅一起组织这支夕阳红义工队,“最美不过夕阳红,老年人也想体现自己的价值。”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除了组织募捐,这群满头银发的老人还要维护普陀山景区的清洁卫生。他们定期清扫道路,擦拭分布在景区各处的凉亭走廊、摩崖石刻,对于这群老人来说,这并不容易。“每次都要花上一天,我们就当锻炼身体了。”庄文维说,有时,他们还要到海塘拔草。

  旅游高峰时节,这些义工队队员还经常到普陀山爱心屋为游客指点旅游线路、发放药物。有些队员为了更好地与游客交流,还听收音机学习普通话。“普陀山举行大型活动,总是有他们的身影,接待客人,做好后勤。”普陀山管委会一位负责人感慨道,平时搞活动我们往往会想到他们,而这些老人经常主动来帮忙。

  对庄文维和他的队友来说,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们去做。日前,位于龙沙社区的一座“福禄堂”落成,其功能之一是居家养老,“接下去,我们还要去帮着照顾孤寡老人。”建造“福禄堂”的倡议人之一庄文维说。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普陀山上夕阳红 2013-08-30 3159972 2 2013年08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