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我从海上来

——慈溪全球延揽领军人才创新业

  本报记者 徐峻 苏靖 李建新

  市委报道组 赵科 卢萌卿

  30多年前,慈溪众多企业创业起步,借“星期日工程师”之力实现了产业化;30多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慈溪企业与国内外领军技术人才对接互动,走出了产业升级的新棋局。

  海归、院士、业内专家……应邀而来的技术达人,他们有着相似的目的——技术创新。

  因为一个又一个创新之举,精英们的加入打破了慈溪企业界往日的沉寂;因为一个又一个创新抱负,他们注入的活力,为当地产业界带来了勃勃生机。近年来,他们的密集出现,使草根企业聚集的慈溪开始了新征程。

  当大城市以筑巢引凤吸引全球人才资源时,在浙江东部的小城慈溪,随着群英汇集,形成新的经济生态。

  “没有‘经商头脑’当起总经理”

  高智本唤醒各路资本

  吴清国,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材料化学博士后,喜欢科研的他或许没有想到,没有“经商头脑”的自己会回国,成了生产高端锂电池材料的浙江瓦力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

  锂电池材料的性能对其使用寿命至关重要,吴清国率领的团队在这一技术领域已达国内领先水平,能使电动汽车续跑时间更长。

  请来吴清国这一“千里马”的伯乐,是搞了20多年铜冶炼的张永学。2009年,张永学告别金属制品传统行业,投身高技术的新能源产业,投资成立宁波世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入行后,张永学发现,做高端必须得掌握“前沿的技术”,因而必须引进高端人才。

  引入吴清国后的“世捷”从此变了样。“世捷”投资成立“瓦力”,专攻锂电池材料,吴清国以技术入股,成了股东。在老吴的带领下,16人核心技术团队迅速形成。

  张永学立足技术前沿的策略显然正在生效。从零起步的“世捷”迅速成为国内一汽、东风、众泰等多个品牌厂商的锂电池供应商。眼下,要忙碌的事也更多了:ESS项目与中航国际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相关产品出口到韩国等国际市场;为和谐号动车试装锂电池准备……为迎接今后几年可能出现的爆发式增长,目前世捷公司正抓紧实施第三期工程,到2014年底竣工后,锂电池生产线将增至8条,形成年产1.8亿Ah的锂电池生产规模,达产后年产值将超过10亿元。

  吴清国在慈溪显然找到了另一种感觉。“今年可实现盈利,明年可分红了”,争取国际领先成为他的新任务。

  众所周知,人才是技术“载体”。在高技术领域,资本更需奋力追逐人才。像张永学与吴清国这样结缘的故事,我们在慈溪听到了多个版本。

  “伟吉电力”董事长吴伟宗,担心难以驾驭未来技术,高薪请来曾参与IBM多个组件开发的胡师彦。半年之后,在胡师彦及其团队的手上,一种谐波电能表计量的芯片产品已完成逻辑设计,预计明年一季度可投入市场,一个百亿级市场也将因此打开。吴伟宗相信,“有舍必有得”,以较高的代价换取未来的新步伐,值!

  曾经的原料药企业“人健药业”总裁岑坚去年高薪引进了5名美籍华人医药研发科学家组成的团队,专攻抗癌新药项目,如今项目已进入临床前研究。

  搞了防弹衣材料的“大成”总经理陈成泗,听说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博士钟静方还能搞防弹玻璃,立即来劲了。见面第二天就达成协议:钟博士技术入股30%,开发新产品。如今的陈成泗更自信了,明年一部分新产品市场推广成熟可增几倍,防弹玻璃等新产品的加入还会再“爆发性增长”。

  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几乎每位海归都成为当地新兴产业的领军人才。人们或许想象不到,在浙东的一个县级市,居然已有逾百位海归来此落脚。正如吴伟宗所说,“这样才会脱胎换骨。”

  为此,企业不惜支付高成本。凭借手中的高端技术,海归和他们所在的团队可获得30%甚至更多的股权。企业家手中的资本,为这些智本因素唤醒,智资结盟,押注新产品新技术未来创造的大市场,演绎着各种创新故事。

  “人才+资本”曾是创新之都美国硅谷的成功奥秘所在。掌握新技术的程度,决定着创新的潜能。高智本的不断注入,显然使慈溪企业这样的创新主体,释放出更为强大的创新能量。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投身创业验证创新”

  优项目激活新兴产业

  在慈溪,走进不少中小企业,居然时而能听到“国内首创”、“填补国内空白”的介绍。不仅因为当地企业钻研技术的韧劲,还因为引进“高人”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让优质项目在此激活。

  不到30岁的罗培栋,是国家“千人计划”人才。走到他所执掌的宁波东旭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迎面就看到一行字“世界级光学薄膜企业”。

  小到手机,大到液晶电视,用于液晶显示系统的膜材过去常被日韩企业垄断。留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时,小罗在实验室研究中发现一种高性能改性技术可能带来一次产业革命,考虑到“产业不等人”,他提前回国创业,渴望在生产中验证这项技术。在慈溪从事连接器生产的父亲恰好有意转型发展,遂注资2亿元促成了这一项目。

  去年,他带领团队研发了全国第一条光学膜生产线,建立起国内首个液晶光学薄膜批量生产企业,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国际垄断。预计今年产出可达2亿元,明年再翻一番。成立时的5人团队如今已扩充到百余人。慢慢摸到门道的小罗透露,如今已储备了五六个新膜材,条件合适时再上。眼下的他正在为“东旭成”谋划布局,“三年内可以成为世界级”。

  如果说罗培栋的幸运与创二代有关,那么更多“新慈溪人”集结在此则不仅是偶然了。

  当乐登电子的张万鹏、慈溪微纳米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张汝冰、慈溪京慈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的杜和青、麦恩电子的王春波等几位技术专家在浒崇公路旁的孵化器“海创之家”见面时,不由自主地互相招呼“你也是五楼的吧!”。果然,他们都是附近一家名为“恒元悦客”连锁酒店的特殊房客。

  作为各个项目的主要合伙人,这些人有着不寻常的创业经历。他们的到来不仅使当地多了项目,而且直接或间接催促当地的传统产业加快变革。

  杜和青是光通信行业中的资深人士。曾有过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工作经历、已创立一家高科技企业的老杜想来慈溪老家创新业,如让一根光纤实现多种功能,让其领先的芯片技术与当地产业结合,开拓新领地;在美有过芯片设计创业经历的张万鹏从事的是“绿色高性能的LED电源驱动管理芯片和模块”项目,在他的口中,未来电源技术将有更多变化,芯片技术是重要的实现途径,慈溪200多家LED产品生产企业吸引他们来此落户,在他的设想中,从这里的LED企业,到更多的小家电企业,他所在的团队横扫当地产业,使其焕然一新。

  好项目总是骄傲闯天下,可是为何集结于此呢?据介绍,这是当地政府的“上林英才”计划项目的成果之一。小罗率领团队打破光学薄膜国外垄断,逐步获取收益时,唐长林博士领导的全球首个石墨烯应用产品开发项目去年末开始建设,将在新能源领域产生深远影响。这些贴有高技术标签的优质项目,不仅带来了增量,而且无形中激活更多的传统产业创新。

  显然,项目领头人是使这些创新资源落地的关键所在。我们发现,“上林湖”这张慈溪的文化名片,如今已嫁接到当地政府的“招商引智”一号行动中。难怪结交各路领军人才也成了慈溪市委书记徐华江的主要任务之一。他认为,现阶段慈溪经济总量看似不小,但总体上仍处于低层次阶段,让一大批领军人才、一大批国内外技术领先项目进驻,才能为慈溪经济注入创新强动力,提升产业能级。

  据了解,今年1至7月,该市新增领军人才意向项目92个,新登记注册企业18家(其中落户留创园项目8个),总注册资本人民币4000万元,美元87万元。由此撬动的产业创新更值得期待。

  “头脑风暴孕育创新因子”

  “为我所用”孵化新高地

  高端领军人才——高技术成果——竞争性产品、领先产业,越来越多的慈溪企业沿着这条路径,走得更有底了。以核心技术为中心的磁场迅速吸引了备战未来的一群又一群企业。鲶鱼效应正在生成。

  精英人力资源与生俱来的稀缺性,虽然决定了不可能使企业的“为我所有”如愿,但其创新能力可“为我所用”。

  “不会打字”的吴伟宗结交了很多大学教授朋友;“天生”董事长励行根常常拜访国内各个相关学科的院士,让院士为自己的一些探索找到理论依据,形成参数再规范工艺;“大成”与高校院所合作完成国家“863”计划……康福得、天生、伟吉等企业已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当地的博士后工作站已有5家。

  借梯登高,不失为更多慈溪企业技术创新的捷径。当地政府索性当起“红娘”,对接信息,让企业在与各种平台的“头脑风暴”中撷取创新因子。据了解,目前该市已形成各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67家,覆盖了家电等30多个行业领域,其中一半以上与高校院所有合作关系,有效提升了当地企业的创新能力。据了解,慈溪已有300多家企业与国内100余所高校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20多家企业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合作。

  “大成”会同中科院化学所、中科院材料所、中石化集团北京燕山石化分公司等10家科研院所、企业,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攻克了高强高模纤维关键技术;与浙大和中科院系统合作后,“慈星股份”先后开发出电脑针织横机、电脑无缝针织内衣机和电脑高速丝袜机三大主导产品,成为全球电脑横机的领先品牌和中国电脑横机第一品牌;通过国际合作,“博一格”解决了物流RFID系统多标签防冲突、功率损耗大、定位稳定性差等技术难题……近5年来,1500余个技术难题得以解决,5000多项新产品开发项目得以启动。

  不久前,当地与中科院上海分院签署协议,共建慈溪转移转化平台。该平台集产业技术研发、项目孵化、中试及产业化、科技中介、科技服务为一体,以医疗器械、新材料、光电子及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优选方向。力争实现三年引进5家以上科研机构,并确保到2015年有5个以上高科技成果在当地产业化。我们获悉,当地与另一个国家级院所的战略合作也正在酝酿中。

  采访中我们得知,从“沁园”的“节能型饮用水深度处理系列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大成”的“凝胶纺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及其连续无纬布的制备技术、产业化及应用开发”、“天生”的“核电站密封新技术、新产品及应用”到“海通”的“果蔬食品的高品质干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慈溪已连续三年四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国内县域城市少见。

  由此产生的效应已初见端倪。近年来当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以30%的速度增长,科技型企业在当地百强企业中占六成以上,在百强纳税企业中超过四成。

  聘请高端人才,或是联姻科研机构,都在试图让企业与新技术资源共享创新果实。随之而来的核心技术必将占据磁场中心,相关产业的技术吸附由此生成。更为强大的创新主体,为慈溪创新又掀开了新一页。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我从海上来 2013-08-28 浙江日报2013-08-2800013 2 2013年08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