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民营书店变身“文化管家”——

枫林晚,一场温暖的遇见

  本报杭州8月27日讯

  记者 吴孟婕

  拨通枫林晚书店创始人朱升华的电话,听筒里传来《梦田》的彩铃:“每个人心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梦,一颗呀一颗种子,是我心里的一亩田……”齐豫的歌声清丽温婉,一如这家书店的豆瓣阅读小组签名:枫林晚,一场温暖的遇见。

  今天,阿里巴巴枫林晚图书馆迎来4周岁生日。与此同时,位于杭州文一西路南侧淘宝城内、面积逾1000平方米的淘宝网枫林晚图书馆也开始试运行。还有2011年开业的支付宝枫林晚图书馆——没错,是这样的名字——一家全国最大的网络公司,一家人文气息浓厚的民营书店,它们的牵手,源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理想。

  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说,图书馆是一个自由、轻松的复合式公共文化空间,不仅可以买书、借书,还可以以文会友、交流心得。而从枫林晚的角度看,变身“文化管家”,为企业量身提供文化服务,这让传统书店在日益发达的数字出版大环境下找到了转型的方向。

  坐落于紫荆花路上的枫林晚总部有一个别名:“书立方”,那是一本摊开的、立体的“书”,向着多维度延伸。在朱升华眼中,一家完美的书店,应该成为氤氲学习气息的“精神操场”,而不只是书籍的“中转站”。正如冰心笔下《太太的客厅》:“每逢清闲的下午,想喝一杯浓茶,或咖啡,想坐坐温软的沙发,想见见朋友……在这里,各人都能够得到他们所想望的一切。”

  时间是一个理想的初秋午后,阳光温煦而明媚。地点是阿里巴巴滨江园区那幢绿色玻璃大楼。走进这家面积约300平方米,拥有近3万册书籍和200余种期刊杂志的“文化客厅”,扑面而来的除了书香,还有咖啡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09年书店刚开业时,一度成了阿里巴巴的标志性参观点。最热闹的一个月,马云带7拨客人来过。

  拥有一家“专属”书店对打造企业文化来说有多重要?员工的反应最能说明问题。当阿里巴巴图书馆官方微博晒出组图,支付宝和淘宝的员工纷纷表示“眼红”:“以后我们也会有这么好的书店吧?”枫林晚进驻一年,共举办了50多场文化讲座,公司员工人均阅读量达到了每年8.9本,高于当时的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

  不仅如此,“文化管家”还为企业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形式。比如“拆书帮”——“当高管希望提升员工的执行力,他可能会采购100本关于执行力的书发给大家。小部分人读完了,大部分人翻了翻,但最后没几个人能用上。”朱升华介绍,“我们请专门的讲师来‘拆解’知识,只有在行为层面而不是意识层面有所改变,才可能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新媒体时代,实体书店陷入寒冬。朱升华并不避讳实体书店批量倒闭的现实:“2006年前后,枫林晚在省内最多开过12家分店,但最后因成本过高等问题不得不压缩战线。”尽管自嘲为“苦撑”,但事实上他依然在探索新的运营模式和文化品牌,让人文书店的光荣与梦想顽强地生存下去。

  有了“文化管家”项目作支撑,枫林晚书店的盈利模式发生了变化,会员图书的销售逐步转移到网络渠道,扩大了服务半径,实体书店则侧重延伸读者互动、文化沙龙、咖啡馆等“附加值”,更从容地参与到社会的文化传承与读者知识的建构中去。而这,也是枫林晚自1997年创办以来的核心文化资源、朱升华口中“拨动人心的文化琴弦”。仅去年一年,枫林晚策划组织了80多场文化交流活动,其中吴念真、梁文道、李欣频等人的讲座,成了杭城文化界的轰动性事件。

  2011年8月,位于黄龙时代广场B座三楼的支付宝枫林晚图书馆开业。80后女孩赵晓俊,成了这家面向园区内3000多位员工的图书馆馆长。

  一条深蓝色麻质连衣裙、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你很难想象这位大眼睛女孩竟毕业于侦查专业。3年前,被枫林晚网上招聘启示中的“图书情结”4个字打动,她只身一人从武汉来到杭州,成了枫林晚培养的第一批文化管家。她“管辖”范围不过70多平方米,但店内整齐的乳白色书架、椭圆茶几以及一个别致的“漂流图书岛”,却被她营造出一番小而温馨的阅读情趣。

  工作日的中午,正值人流高峰,店里忽然涌入十来位顾客。有人随意走动挑选书籍,有人点了一杯奶茶坐下看杂志,还有几位年轻人一边小声交谈一边敲打手中的笔记本电脑。“这几位‘同学’每天都来,这几乎成了他们的专座了。”赵晓俊笑着说。

  “叮咚”,说话间,电脑聊天工具发出了提示音。“隔壁同事在你们那儿买了一本《小白的素食日记》,请问还有存货吗?”“对不起,这本书刚好卖完了,我马上向总部提交订单,明天就能到货。”

  早在第一家企业图书馆初具雏形之时,就有不少楼宇、公司前来协商过引进问题,但都被朱升华以“时机还不成熟”为由婉拒了。4年间,一个理想书店的雏形在他心中慢慢浮现:不只是一家有形的书店,而是一个自由、自在的文化气场。现在,除了要开100家企业图书馆的理想外,他还有一个新的设想,把书店开进社区,让书香飘荡在城市上空。

  “只要人类对于文化的追求还在,街头巷尾,永远会有书店的一席之地。所以,不要急。”朱升华说。眼下,枫林晚旗下又多了一个全新品牌,叫“枫籽”。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开尽梨花春又来”,《梦田》里轻轻唱着——那是所有爱书人心里一个不醒的梦。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枫林晚,一场温暖的遇见 2013-08-28 3159361 2 2013年08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