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无边大爱撒湘南

——黄侃赴湖南法律援助记事

  记者 朱海兵 通讯员 胥红

  “黄律师,我想向你咨询一个法律问题。”“黄律师,有个援助案子很难办,能不能给个建议?”

  身为浙江国圣律师事务所主任的黄侃,每天都要接到几十个电话,而他从湖南省临武县结束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工作回杭以来,电话就更多了,其中有临武县的普通百姓,也有当地的法律工作者。黄侃说:“我这样做,也算是另一种方式的法律援助。”

  2011年,年近半百的黄侃放弃高薪收入和优越生活,只身前往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山区,很多人对此不解。

  黄侃却没有放在心上,他觉得,“我现在的身体和经济条件都允许,何乐而不为呢。”

  到了临武后,黄侃发现当地很多群众根本不知道法律援助,“面对矛盾纠纷,大多只是怨天尤人,或上访,而不是求助于法律。”

  黄侃深知面对这种情况,“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当地更多群众知道:有事找法律”。

  于是,一个从事法律工作20多年的资深律师,却做起了刚出道时的活:下乡走访调查,进行法制宣传,调处民间纠纷……在临武从事法律援助的一年多里,黄侃先后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23件,接待法律咨询1500余人次,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为此也常常忙到凌晨两三点才休息。

  说起黄侃给当地干部办的法律讲座,临武县法律援助中心主任黄金赞不绝口:“他对自己的从业经验毫无保留,无论是听讲座,还是平时交流,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理事长岳宣义在一次全国性的年度会议上说了这样一件事: 志愿律师黄侃克服重重困难,为当地102户老百姓解决上访6年未果的难题和心结。老百姓从湖南乡下千里迢迢来到北京,给司法部送锦旗和感谢信。

  那是临武县麦市乡的一个上访纠纷:该乡有个电站,因征地补偿问题自1981年起就和当地村民产生纠纷。电站所在村——乐源村的老人们隔三差五地到乡、县、市里上访。黄侃和同事接下了这一棘手任务。

  黄侃放弃节假日休息,一次又一次地到村里和电站寻找原始凭据,听取电站负责人介绍情况,找当时签协议的村民座谈,做了20余份笔录。同时,他多次赴有关档案管理部门查阅相关档案资料和当时适用的法律法规。

  经黄侃和同事近两个月的细致工作,双方多回合磋商,终于签下和解协议,30多年的纷争就此了结。参加调解的乐源村代表和乡主要领导都说,这次调解不仅帮他们解决了老大难问题,还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普法课。

  事实上,黄侃在临武办的很多案子,都被当地同行视为范例。“他处理案件,尤其是难案积案的技巧和用心,真让人佩服。” 临武县司法局局长曹元球说。

  在临武从事法律援助期间,黄侃没有拿一分钱补贴,还悄悄地做了很多好事:捐助临武县法律援助中心5万元工作经费,赠送该中心价值3万余元的办公电脑和法律书籍;为12名困难学生送去3.6万元爱心款……

  “与西部援助给予我的历练与感悟相比,这点付出完全值得。”黄侃说,他今后还会抽空再去临武走走,“这种感情是一辈子的。”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无边大爱撒湘南 2013-08-28 2928671 2 2013年08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