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脚步声声百姓情

——磐安乡镇干部走村入户解民忧记事

  本报记者 周咏南 毛传来

  通讯员 吴警兵 陈雪

  你心目中,乡镇干部是群怎样的人?

  他们是无话不谈的朋友,田间地头、阡陌小道,随时可见他们的身影,随时可以倾诉自家烦恼,很多困难由此迎刃而解;他们是身边甘苦与共的亲人,一同田间劳作挥汗如雨,一起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他们是最可信赖的好干部,找得到、叫得应、靠得住、干得好……

  这是记者在磐安农村听到的各种回答。这样温暖的答案,源于该县推行的乡镇干部全员住夜、步行下村、参加劳动等三项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周一至周四全员住在乡镇,且至少安排1个晚上住到联系村,实现全天候服务;除发生紧急事件等特殊情况外,乡镇干部到离乡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内的村庄必须步行;每月下农村参加劳动不得少于两天,与群众同劳动同生活。

  察民情——

  一双铁脚板,与群众风雨同行  想起20多天前那惊险一幕,郭伦友至今仍心有余悸。

  那是7月29日下午2时30分许,磐安县高二乡冷坑村驻村干部施泽溪在村里串门时,突然发现不远处浓烟滚滚,还蹿起火苗。不好!有民房着火。他一边朝起火地点飞奔而去,一边打电话向乡党委书记施时喜求援。

  10多分钟后,两辆车载着10多名乡干部赶到起火的4间民房前,立即组织灭火。看着大火凶猛地吞噬自家房屋,想起还有很多东西没来得及转移出来,村民郭伦友急得直跺脚,狠下心突然往火海里冲……生死时刻,乡干部马翀和朱晶一把抓住他,往外拉。就在这一瞬间,泥墙轰然倒塌。“如果迟一秒钟,我可能就……”郭伦友感叹道。

  由于发现、救援及时,只有最先起火的4间民房被烧毁,边上20多间房子保住了。村民们每每回忆起这起火灾,总会说如果不是驻村干部先发现火情,如果没有10多个乡干部及时赶来,恐怕更多人家要遭殃。

  “在乡镇干部走村串户过程中,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这就是我们要求干部经常到村里走走看看的原因所在——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磐安县委组织部负责人说,特别是步行下村制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有的人觉得有些不近人情,其实不然。“现在一些乡镇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本身对基层情况不了解,有的连小麦、韭菜都分不清,办事喜欢‘车来车往’,下一趟村,办完事就走,跟百姓说不上几句话。长此以往,干群关系怎么会好?”该负责人表示。

  在最早实施步行下村制度的冷水镇,37名镇干部几乎人人有私家车,而且80后年轻干部有13人,很多是“家门—校门—机关门”的“三门干部”。“年轻干部就应该多磨磨脚底板,去掉骄娇二气,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 镇党委书记陈辉说,镇里要求每名干部每周下村工作3天,每次走访农户5户以上。路上,乡镇干部一要看农情,二要问民情,三要查村情。日前,冷水镇箬坑村村民陈章桔想到镇政府办理儿子分家后的门牌手续,刚出村口就碰到了走路进村的80后驻村干部楼璐和厉宝钗。两人当场给她填了表格、签了字,并为她代办了手续,第二天又把新门牌送到了她家里。

  5月中旬的一天,万苍乡雅庄村联村干部周惠平步行下村途中,巧遇一名少年在闲逛。上前一问得知,他叫殷志伟,今年13岁,江苏人,父母4月份回老家,留下他和在这里上小学一年级的弟弟,那天他是偷偷从学校里跑出来的。到村里之后,周惠平还了解到殷志伟因为偷茶叶,被报案到了派出所。他马上与派出所沟通协商,告诉他们具体情况,建议酌情从轻处理,并且与殷志伟父母取得联系。现在,兄弟俩已经被接回江苏老家上学。

  “通过步行下村,干群党群之间不再‘咫尺天涯’,而是‘天涯咫尺’。” 县委组织部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干事情——

  一身好力气,与群众甘苦与共

  这个夏天,让磐安县双峰乡大皿村3000多名村民刻骨铭心的,不仅是历史罕见的高温,还有乡干部的一项劳动成果——新发现的水源地。

  那阵子,眼看着村民们用水越来越紧张,双峰乡干部们都坐不住了,纷纷上山寻找水源。8月7日,在一处陡峭的山崖边,大家终于找到了蓄水量有上百立方米的新水源地,只是一个壶嘴状的缺口处,有水不断哗哗流出。必须尽快堵住缺口,接上水管,让清泉早日流入百姓家里。次日一大早,没有请农民工,也没有麻烦村民,副乡长杨文帅、水利员羊昌有等乡干部中的壮劳力,在山上忙开了:一边用编织袋装满泥土,一袋一袋背到缺口处,一共足足装了65袋;一边把350多米的水管固定住,一路铺好,接入原来的取水口。中午12时多,大家带着一身汗水和被灌木划伤的伤痕,心满意足地回到乡里吃饭。这个盛夏,尽管高温肆虐,乡亲们却一直没有停过水。

  “劳动让我们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更让我们懂得乡亲们的酸甜苦辣,学会换位思考,站在群众的立场和观点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双峰乡党委书记卢旭萍说,乡里一些妇女经常会做一些来料加工的活,她进村走访做工作时,习惯一边帮着干活,一边聊家常。没了距离感,对方总会不自觉地把她看作自己人,也会说心里话,一些纠纷、矛盾往往就这样有了解决的突破口。

  卢旭萍所言不虚。高二乡组织委员、丰陈村驻村干部陈有福,就在劳动中解开了好几个“硬钉子”。因为村里基本上都是危旧老房,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决定实行“全拆全建”。村民李某有了情绪:“房子拆了,我住哪里?不拆!”陈有福几次三番上门劝说无果后,决定实行“迂回战术”,开始上门帮助李某母亲干干农活,一起上山拾柴火,下地锄锄草。一天,对着身边这个满头大汗的小伙子,一直冷眼相待的老人叹了一口气:“唉,我也知道你们的难处,主要是我儿子不愿意啊。”“要不,你帮我劝劝他?”看着陈有福真诚而朴实的笑容,老人答应了。如今,这个“硬钉子”迎刃而解,新农村建设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增感情——

  一颗为民心,与群众心心相印

  8月21日,台风“潭美”给磐安山区带来倾盆大雨。晚8时许,记者顶风冒雨走进深泽乡森屋村办公楼时,乡城建办主任、驻村干部杨进权正在会议室和村两委干部商量抗洪和旧村改造等。会议室边上的驻村干部工作室,每周三晚上就是他的寝室。除了乡里统一配备的床铺,一张小方桌,一个文件柜,三四张小板凳,放着洗漱用品的两个脸盆,简陋的房间没有其他物品。

  杨进权倒是以苦为乐:我下村住夜是来干事的,不是来享受的,有个睡觉的地方就可以了。

  “他很好,很好!”说起眼前这名熟悉得像老朋友一样的驻村干部,村支书陈岩火赞不绝口,“晚上住在这里,他经常帮助我们搞好村里工作,跟村民谈心,最近旧村改造帮了我们不少忙。这样的好干部,我们欢迎!”

  在夜晚的磐安农村,记者发现这样的场景如今已司空见惯:驻村的乡镇干部们以村为家,在村办公楼与村干部商议村务,在乡间小道与村民一起乘凉拉家常,在农户家中访民情解民忧……

  双峰乡皿三村村民羊兰吉一直惦记着驻村干部陈加民:“他真是太贴心了!”5月初的一天,暴雨突至。为防止泥石流灾害,乡里组织干部挨家挨户劝说住在老房的村民转移。当晚10时许,已经转移到邻居家的羊兰吉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开门一看,是陈加民。“你在就好,我就怕你半夜偷偷跑回去,那就不安全了。”看着浑身湿漉漉的老陈,羊兰吉嗔道:“你下午来过,晚饭后又来过,怎么还来第三次?你放心吧,赶紧回去休息,别感冒了。”陈加民回到镇里住下时,已是深夜11时。

  “每周一到周四,乡镇干部都住夜,很多工作就方便了。”深泽乡党委书记陶伟英说,如果不住夜,到了下午三四时,就有乡镇干部琢磨着要早点赶回县城的家里,哪还有心思放在工作上。“如今晚上都住在镇里和村里,有事没事到村民家里走走,已经成了我们的工作习惯。”

  “全员住夜”不能走形式,磐安县要求乡镇干部住村夜访农户每晚3户以上,及时化解群众困难,推行“便民夜办、上门受理和全程代理”等举措,真正做到为民服务“全天候、零距离”。截至目前,该县乡镇干部共梳理群众反映的问题953条,已帮助解决624条;排查矛盾纠纷763起,化解571起;推进创业承诺项目启动395件,完成261件。

  磐安县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一方面要求乡镇干部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另一方面县里也给予他们更多关爱,为他们提供更大的干事平台。自换届以来,从乡镇交流到机关部门的干部有20人,其中正职8人,副职12人。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脚步声声百姓情 2013-08-26 3159328 2 2013年08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