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今日关注

夜摊人家 苦乐相随

  记者 包敦远

  “老妈,快,加把油!人家都开始卖货了。”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猫着腰麻利地解开一捆钢管,再一根根把它们拼接起来,同妈妈协力搭设3个小货摊。

  忙活了大约40分钟,孩子终于可以停下来歇歇脚,他坐在马路边的台阶上,端着巨大的塑料水杯“咕咚咕咚”地牛饮。

  孩子叫章瑞哲,11岁,在老家安徽芜湖的一所小学读三年级。平时跟着爷爷奶奶生活,7月初放暑假时,他才来到杭州与爸妈团聚。

  妈妈姓阳,30岁出头,孩子断奶后就与丈夫一起来到杭州。因为夫妻俩都没多少文化,也没什么技术,开始就是到处打零工,赚点小钱都花在了衣食住行上。

  3年前,经朋友介绍,他们在登云路夜市租下了3个小摊位,每个摊位每月要付大约500元的租金,当时还付了好几千块的转让费。

  夫妻俩铆足了劲,想在这3个摊位上干出点名堂来,让老家的父母和孩子都过上好点的生活。但因为经验不足,销售的货物太单一,连续好几个月都没赚到钱。

  后来,夫妻俩就轮流到附近的摊位上转悠,看看人家进什么货,学学人家怎么经营。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货摊收入渐渐有了起色。

  提到收入,阳女士说:“每个月的情况不一样,平均一个月3000元左右吧。”

  正说着,孩子的父亲赶到摊位前,这是个老实巴交的人,话不多,总是乐呵呵的。章先生刚坐到摊位前,就忙着招呼顾客。

  阳女士接着说,孩子的爸爸还在外面兼做点零工。要不然,一家人的开销仅靠摊位的3000元收入肯定不够用。

  他们租住在汽车北站附近的农民房里,约10个平方米大小,每月租金三四百元,今年天气太热,夫妻俩咬牙买了一台空调,水电气等杂七杂八的费用加起来每个月要千把块,吃穿也要千把块,所以剩下来的也就不多了。

  当记者问起章瑞哲这样帮爸妈摆摊苦不苦时,他用手抹了抹发鬓的汗水说:“只要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干这点活不算啥。”

  这时,阳女士似乎要给儿子解释什么,但有点前言不搭后语地说:“我儿子很机灵,也很听话。我们不要求儿子以后一定要干多大的事情,也没想过他今后能为爸妈做什么,只要他能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成长,我们就满足了。”

  夜已深,摊位间穿梭的人群渐渐稀少,章瑞哲依旧麻利地帮着爸妈收拾完摊位,并装上那辆破旧的脚蹬三轮车,当他们一家的背影消失在昏暗的夜幕中时,已是第二日凌晨。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03 夜摊人家 苦乐相随 2013-08-26 3146424 2 2013年08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