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北养殖户自救减损失——
东苕溪水进鱼塘
本报吴兴8月21日电
记者 江晨 区委报道组 张蘋
通讯员 王惠慧
早上8时,湖州市吴兴区道场乡九里红生态农庄“庄主”石晓龙,带着6名工人赤膊在鱼塘里劳作。330亩水面上,他们撑着船,分头将漂浮的死鱼打捞上来,僵直腐烂的青鱼在船上堆起了小山,引来密密麻麻的苍蝇。
“这几天还好一些,每天捞上来的死鱼不到100斤。 ”石晓龙说,从7月中旬起,节节攀升的高温让他的近30万斤鱼儿熬不住,接二连三翻了白肚皮。
“8月上旬死鱼最为集中,最多的一天,死掉的青鱼有500多斤,其中最大一条有21斤,市场上至少能卖300元,真是心痛!”这片水域原来是一座废弃的矿山石料场,2010年12月,石晓龙将其承包下来复垦改造成鱼塘,周边种植水蜜桃,尝试发展立体农业。
水塘的鱼儿已经养了近3年,大多数青鱼在10斤以上,石晓龙本打算今年冬天起塘卖个好价钱。不过,持续的高温造成“泛塘”,让他焦虑万分。
“一场大旱,鱼死了7000多斤,至少损失20万元。”石晓龙说,幸运的是,吴兴区水产站的专家和道场乡农业服务中心的干部及时来到农庄,还从南浔请来资深养鱼技术专家,为鱼塘里的鱼“把脉问诊”,及时控制住损失。
顺着石晓龙的指引,记者看到一条管道通向500米外的外港,将外面的水源源不断地抽至鱼塘;24台增氧泵也已全部开启,保证水里面有充足的溶解氧。
“鱼塘表层水温30℃,每隔四五天还是要坚持投放鱼药,防止鱼身体表面发红出血。”这段时间,道场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潘首都几乎每天都要到鱼塘来查看,他和技术专家徐明方一同为石晓龙提供技术指导。
徐明方来自南浔和孚镇,是田明生态养殖场的负责人,养鱼20多年从没遭遇过如此持续的高温天。老徐介绍,因山泉水断流、溪沟里水不能持续提供为鱼塘换水,南浔的菱湖镇、和孚镇等养鱼大户也出现了和石晓龙相类似的情况。
“连续高温损失最严重的是黑鱼,黑鱼喜欢浮在水面透气,表层和水底温差太大,黑鱼就会大规模爆发出血病;高温对青鱼杀伤力也很大,鲢鱼、黄颡鱼还好。”徐明方说,高温对鱼苗的孵化带来严重影响,他的黄颡鱼种苗场已经关停了20 多天。
“现在,我们一般在凌晨三四时少量喂点饵料,防止残留的饵料腐烂消耗更多氧气。”石晓龙说,在农技专家的帮助下,他将原来12台增氧泵增加到24台,24小时给鱼塘输氧;同时打开塘口,把东苕溪清水引进鱼塘,加速鱼塘的水循环。
“每度电0.67元,去年夏季电费只要3000多元, 今年抢救鱼塘电费已经破万元。”石晓龙说,乡镇每台增氧泵补贴他300元,钱虽不多,却让他感受到政府对养殖大户的关注与关心。
接近中午,气温越来越高,鱼塘作业的工人开始休息。从凌晨5时起,6名鱼塘工人和20多名散工就已经开始忙碌,“鱼死后会沉入水底部或钻入淤泥中,一般在12至24小时后才逐渐浮上水面,如果不及时捞取,死鱼快速腐烂后大量繁殖细菌,损失将会更严重。”石晓龙说,他和工人们还要将打捞上来的死鱼深埋在附近的果园里,防止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