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文创先行者
筑梦理想园

  编者按 历经十年发展历程的浙江文化产业正呈现千帆竞发的雄姿。已经成为市场龙头的文化企业,开始搭乘科技的快艇,去探索文化产业蓝海的下一个坐标;驶出港湾还未多久的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则借着政策的东风,向着蓝海鼓帆起航。值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大会落幕之际,本报推出“寻找文化新空间”系列报道,希望通过透视一园、一街、一店、一戏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空间切片,来描绘浙江文创人在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上的美好梦想,并找到深藏在人们文化生活中的时代因子。

  本报杭州8月19日讯 杭城今早的一场豪雨,给正在上班路途中的陈纯燕带去了久违的凉爽。作为天涯若比邻城际会客厅杭州店的会议接待,她今天的任务是为客户们安排好周末开会用的视频会议室。

  “杭州店自今年2月入驻浙报理想智库创意产业园以来,许多公司都慕名到店里召开北京、杭州、温州的三地远程视频会议,尤其是到周末,几乎场场爆满。这套系统可以为企业节省人员来回两地的时间、费用和精力,很受欢迎。”

  以第三方视频会议租赁服务为特色的天涯若比邻,是智库创意产业园精心挑选的一家新兴企业。在这个位于绍兴路、建筑面积达4500多平方米的文创园区里,还有许多初创型小微文化企业的身影。“目前已经完成75%的招商工作,一共有16家企业入驻,预计今年的租金收入可达300多万元。”智库创意产业园管委会办公室主任韦英告诉记者,智库在开园后就接到许多企业的问询。

  和大多数文创园相同的是,智库创意产业园也是通过对旧仓库的改建而成,但不同的是,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很繁华。与园区几步之隔,便是各类高端汽车品牌的4S店,车水马龙。“但你只要步入园区,就会感受到一份有别于都市喧嚣的宁静。”陈纯燕带着记者来到一楼的会客厅,只见三层高的文创园全由青砖砌成,园内中间狭长的空间里,荷叶莲池点缀其间,古旧沙发和创意桌椅依次摆放,顺着咖啡吧里飘出的阵阵香味望去,头上是镂空的天顶,这些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质。

  杭州恒耀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周小东对园区内的氛围很喜欢,“我们公司以前是在滨江写字楼里的,考虑到‘智库’两个字暗喻公司即将要发展的科技和设计项目,以及公司主营业务基本集中在城北,我们就在今年6月正式入驻这里了,就目前的业务情况来看,我们的选择没有错。”

  在杭州,抱有此类想法的小微型文化企业越来越多。除了自身的成本考量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园区内的配套企业是否能形成相互借助的合力,并一起发展。“写字楼很杂,有企业、有酒店、也有民居,但智库就纯粹多了,这里不仅有一定的知名度,合作机会也多,员工上班方便,园区还会组织一些培训服务入驻企业,可以给我们的项目提供多种保障。”天涯若比邻副总张江峰对文创园的见解,其实是大部分小微文化企业在文化产业中日渐成熟的心态缩影。

  等待这份成熟,用了十年。对于十年前的浙江人而言,2000年源于英国的文创园概念实属新鲜事物,即便是在杭州丝联166等首批文创园开张后,对文创园发展持观望态度的还大有人在。但在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召开后的今天,文创园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打造地和产业门类的集聚地。据上海创意产业中心所发布的最新报告:当前在上海授牌的创意产业园区已经达到了200多家,入驻的企业达到了5000多家;北京也已经形成了50多个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另外还有正在规划的十几个。

  借鉴多方经验的浙江文化产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也打造出一批值得称道的文创园,据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122”工程名单显示,浙江已有杭州高新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等5家省级示范文化产业园区,浙报理想(连锁)文化创意产业园等22家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

  那么,等待文创园的蝶变,我们将用几年?从观望到利用,从企业入驻到整合门类,从只要招满企业就好到挑选合适企业入驻,从只收企业租金到为企业提供服务,从园区单一发展到打造园区间的大产业链……浙江文创园前行的每一步,都响应着文化产业发展的鼓点。

  “接下来的三年里,我们将在‘轻资产、连锁化、跨区域’的商业模式基础上,发展‘文化地产轻重并举’的战略。”作为智库创意产业园的上属单位,浙报理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公司正在建设和运营的文创园区已有8个,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已引入各类文创企业110多家,“我们将在杭州市区完成基本布局的情况下,争取品牌输出,做大做强,重点转向跨市、跨省开发文创园区,布局长三角。”

  这是属于文创园的梦想。尽管当下的文创园还存在高端人才缺乏、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滞后、信息集散和成果转化等配套能力稍弱、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亟待完善等问题,但至少,浙江文创园的前行方向已经明确,那就是陪伴着园内各小微企业的梦想,一起飞向文化产业未来的碧海蓝天。

  如今,文创园的前行之路愈加宽广。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已经明确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发展“122”工程重点文化企业和园区动态管理办法,对入选企业和园区在项目审批、资金补助、政策扶持、贷款授信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并对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内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予以专项补助。

  梦的种子,正在发芽。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文创先行者
筑梦理想园
2013-08-20 3152417 2 2013年08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