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仁心仁术 大医无疆

——记我省第22批援马里医疗队

  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林莉 牛方正

  本报讯 盛夏8月,我省第22批援马里共和国医疗队的31名队员,回到了离别已久的祖国。

  2011年7月,他们跨越千山万水,奔赴沙漠深处的古国马里,两年间,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尽筚路蓝缕之功,他们与马里同行共同运营的马里医院,已经成为全西非医疗技术的领跑者。

  今年是我国派遣援外医疗队50周年,我省开展援外医疗工作45周年。我省医务人员续写了援非医疗队“仁医仁术,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以突出表现,8月15日被评为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

  条件艰苦,他们无所畏惧

  医疗队队长、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金戈一开始就意识到,我省医生的行医习惯在马里将会遇到挑战。

  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在有着300万人口的首都巴马科,一天内无规律停电2到8小时的情况时有发生。

  我国援建的马里医院配备了各国援助的先进医疗设备,但医疗队队员们日常治疗、手术所需的药品和器械,仍主要依靠当地供应。在医院刚开始运转的日子里,队员们时常感到捉襟见肘。

  浙医一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屠政良从医多年,迫于马里医疗物资匮乏,他第一次将用过的双腔管消毒后再利用。马里此前保存血浆的方法也十分落后,浙医妇院副主任医师阮恒超在为病人输血前,要用手将冰箱里取出的血袋捂热,使已经凝滞的血浆流动。

  在这样的医疗条件下,大量罹患严重疟疾和携带艾滋病病毒的病人,更增加了队员们行医的危险。阮恒超多次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刮宫;没有皮裙、没有胶鞋,她全部的防护措施就是一副胶皮手套而已。

  队员们在马里医治了许多在国内从未接触过的病例。阮恒超参与治疗过一个罹患巨大肿瘤的妇女,骨瘦如柴的病人腹中,肿瘤有数月的婴儿那么大。从中午到傍晚,医疗队员们花6个小时,圆满完成了手术。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省医疗队开展了马里医疗史上第一台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心脏外科手术、鼻内镜微创手术……填补了多项空白。两年中,马里医院接待门诊病人5万多人次,抢救危重病人400多人。

  战火纷飞,他们争相留下

  疫病肆虐,医疗队员谨慎应对,毫无畏惧;突如其来的武装冲突,子弹横飞,却着实让医疗队陷入了险境。

  2012年初,巴马科发生武装冲突,马里北方持续动荡。密集的枪声距医疗队驻地最近时不过千余米。考虑到局势复杂,上级部门决定让一部分医疗队员回国休整。“男队员让女队员先走,年轻队员让老队员先走。‘我愿意留下’成了队员们说得最多的话。”金戈说。

  局势稍微稳定后,全体队员就立即恢复了工作。在枪炮声不断的巴马科,中国医疗队主持运营的马里医院仍然坚持收治病人。有时,到了深夜仍有病人送来。医疗队员没有二话,救护车从驻地呼啸而出,行驶在萧索的街头。

  北方战火不断,前线转运下来的伤员,许多都被送到马里医院。看到重伤员,医疗队员们总是想尽办法保住他们受伤的肢体。当从战场飞来的直升机轰鸣着径直降落在马里医院时,意味着又有一名士兵将生命托付给中国医生。医疗队员屠政良以前几乎没有遇到过枪伤病人,在那几个月,他和同事们不止一次从士兵的大腿、腹部甚至颅内取出子弹。战乱期间,医疗队还拿出一部分队员备用的医疗物资,捐献给战火中的马里人民。

  倾力援助,他们结下厚谊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持续数十年不间断向马里提供医疗援助的国家。我省向马里派遣医疗队已有45年,见证了中马两国民间交流的不断深化。金戈说:“我们同马里的医生、助手,同普通民众、官员都建立了深厚情谊,他们纷纷夸奖工作热情、道德高尚的中国人。”

  初到马里,当地医院护理工作的混乱成了医疗队员的心结,他们马上着手改善。这批医疗队首次派出了病区和手术室护士长,两年里,她们几乎每个月都坚持为巴马科各大医院进行护士培训。医疗队的医生们做完手术,都会亲自查房,有的还自己花钱买来鸡蛋、牛奶,给病人补充营养。

  医疗队员们还学会了用法语和当地语言问诊。许多深受疾病折磨的马里民众,将中国医生的治疗视为希望。那些从惨重的病痛中获得新生的病人,牵着羊、抱着老母鸡,作为贵重的礼物,来到马里医院感谢医疗队。

  中国医生把病人当亲人,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深深感染了马里的医生、护士。在医疗队的努力下,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首诊负责制度等一系列现代医院规范很快建立起来。马里本国的领导人,周边诸国的官员和使馆人员都慕名来到马里医院就诊。

  今年8月医疗队回国前夕,马里政府向全体队员颁发了勋章,感谢他们为促进两国卫生领域合作和两国友谊作出的巨大贡献。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仁心仁术 大医无疆 2013-08-17 3147867 2 2013年08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