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上虞 三轮车运水进山

  本报上虞8月14日电

  见习记者 梁嘉琳

  通讯员 袁伟江 徐芳

  早上8时许,记者跟随唐介良送水进山。此时,农作物又开始接受高温的“烤”验。一路上,记者看到,土浅一些的毛竹林已连片发黄,板栗树叶焦得起卷而飘落。“国庆前板栗收不了几颗了!”“明年的毛笋、青梅也要减产!”乡亲们你一句我一句念叨着。

  7月底,上虞市陈溪乡干溪村村支书王永良来到下辖的张岙自然村查看:“那一天,全村只有一根水管还有半管子山泉水,两三天内就要断流。7月底倒是下过一次阵雨,但根本喂不饱这片土地。”

  地处偏远山区的张岙离村中心3.3公里,离乡政府有4公里,既无水库又无水井,加上山路太窄,消防车难以转弯;村里组织人员花两天时间刨出的井水,也只达到洗衣的水质,22户43名村民几近断水。

  唐介良是干溪村一水库协管员,又是村里绿化带“义务养护工”。让王永良眼前一亮的,是老唐给花木洒水用的半人高水箱。“救救急蛮好的!”陈溪乡党委书记金郁分析,张岙村民少,每天送水1吨,基本能为村里老少解渴;另外,农用三轮车适合山村小路,上坡马力大,岔口掉头快;再把大水箱用三脚架固定在车板上,密封性好,可减少运输途中造成的洒水、蒸发。

  乡、村两级给老唐配备了专用水箱。每天早上6时左右,老唐就来到乡政府大院接水,7时就能到山顶。半个月里,虽然天很热,但老唐总能赶在村民的早、晚饭时间分别送来1桶水。

  上山的最后4公里,老唐用农用三轮车载着半吨水,跨越海拔近300米的黄栗子湾。冲上半山腰的陡坡时,“突突突”的马达声和他的心跳声一样急促,汗水浸透了他的蓝格子衬衫,他擦着汗,未曾想过动水箱里的一滴水。他告诉记者,虽然三轮车加93号汽油,来回要花14元油钱,等于好几车水的价钱,但能保证村民基本生活用水,比啥都值。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上虞 三轮车运水进山 2013-08-15 3146899 2 2013年08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