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文化

话剧《活着》登台杭州大剧院——

活着,人生的张力

  本报杭州8月9日讯

  记者 吴孟婕

  上午10点,骄阳似火。

  位于杭州钱江新城某酒店的发布会现场,话剧《活着》导演孟京辉,原著者余华,主演黄渤、袁泉依次登台,表情轻松地合影,然后各自以舒适的姿态入座。今天他们将站上杭州大剧院的舞台,用3个多小时的时间讲述一个普通人的一生——有关眼泪的宽广和丰富,以及“活着”的动荡、苦难、平静和快乐。

  2012年9月,这部由中国国家话剧院、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蜂巢喜剧文化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的话剧《活着》在杭首演,前所未有“布满沟壑”的舞台和在剧场门口苦苦求票的人群令人印象深刻。而这次三场演出的门票,也早在一个月前全部售罄。

  “活着”二字,发音时候嘴唇并不碰触,却包含了一种最执着最本然的坚韧和顽强。余华的小说以一位田间老人的回忆为线索,深刻地展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其作品问世20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读者都为福贵一家的命运而动容。

  文学的巨大能量,让戏剧自然而然地成型。孟京辉版《活着》在忠于原著的同时,也不乏孟氏戏剧的标志性元素:比如开场时穿着T恤的讲述者黄渤,套上一件白衬衫后就化身为故事里的“福贵”,人物与故事仿佛在今昔之间游走,可以自由地跳进跳出。作为各自领域内的“先锋派”人物,余华如何评价孟京辉的表现?“虽然故事是个悲剧,但孟京辉却用自由的姿态来表现这种重负,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在余华眼中,这是“以天马行空的方式忠于原著”。

  “话剧《活着》的成功有目共睹,我恭喜孟导,但要对黄渤和袁泉表示感谢。”紧接着,余华话锋一转,“他们让书中的人物拍去一身尘埃走上舞台,温和地去接受、去包容生命所有的馈赠,让《活着》真正地‘活起来’。”

  “活着”,是一个生命进展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永恒静止的状态,就像一条宽广而深沉的河流。大多数时候,在剧中饰演家珍一角的袁泉以“陪伴者”的姿态出现,戏份不多,却很吃重。有着多年戏曲功底的她在剧中还演唱了一段《贵妃醉酒》,那也是全剧最惊艳的时刻之一。

  “袁泉像绿色植物一样,默默生长。”“她柔弱地站在舞台上,却比任何人都要强大。”听到孟京辉和余华的称赞,袁泉淡淡地笑了。作为台上唯一的女性,袁泉的存在,为热闹的发布会现场带来了一丝安静。“这出戏对我而言是一个全新的体验,它感觉是一个群体在经历整个时代的变化,你没在场上的时候,也感觉像在场上。我要求自己真诚、自然地投入,并时刻保持警醒。”一开口,说话也是淡淡的。

  与其他几位主创T恤、牛仔裤、球鞋的轻便着装相比,黄渤的白色西装则略显扎眼,因为就在酒店一楼,还有100位粉丝和一场见面会等着他的出现。据说见面会的流程是“握手——签名——合影”,以黄渤近来的人气,倒确实当得起如此“偶像明星”般的待遇。从2012年年末至今,由他主演的《西游降魔篇》、《泰囧》等4部电影累计票房接近30亿元,而他身上的草根气质,更让他成了观众心目中“平易近人”、“亲切”的代名词。

  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气质,黄渤成了担纲“福贵”一角的不二人选。孟京辉说,他在黄渤的脸上看到了丰富的戏剧张力。果然,整出戏最大的惊喜来自于他。一开场,一束追光从天而降,当他用低沉的声音说出“我比现在年轻10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这句和余华小说开头一模一样的台词时,一下子拉近了与台下观众记忆的距离。不仅如此,剧中用来表现锄地、大炼钢铁的集体舞,也是由黄渤亲自编排的。

  发布会最后,余华向众人提问:“在这个浮光掠影的时代,你们是否思考过‘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因为苦难的存在,幸福才愈显真实,才更有意义。”孟京辉说。“活着不易,活着,也真好。”这是袁泉的回答。

  活着,就该是一种盎然、旺盛的姿态。


浙江日报 文化 00007 活着,人生的张力 2013-08-10 3141011 2 2013年08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