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政治纵深·视野

价格节节攀高 逐者年年递增

学区房,社会的三棱镜

  核心提示:

  在房产江湖里,学区房一直是个传奇。它不仅是一个住房衍生品的称谓,更是现行教育资源分配格局下的一种特有现象。它的出现和疯狂,承载着人们对望子成龙的向往,也是当下社会集体焦虑的深度反映。

  虽然距杭州公办小学报名过去已有一个多月,但对很多过一两年就要上学的孩子的家长来说,内心依然忐忑。

  今年小学入学前,一条爆炸性新闻牵动无数“学爸学妈”的心,杭州或许会出现史上第一次“一表生”被调剂的状况。也就是说,即使住进学区房,要读一所好学校也并不是百分百保险。

  尽管如此,现代版“孟母”为孩子上学而数次迁居的故事,却还在各地不断上演……

  苦心:

  迁蜗居攀名校

  与那些为孩子入学“两迁”、甚至“三迁”的家长比起来,在杭州西湖区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学妈”马青(化名),自认为是一位很淡定的“孟母”了。

  “以前哪考虑那么多,有套房子住就不错了。”老家在东北的她说话挺爽直。2000年,马青与丈夫在杭州结婚,考虑上班方便,买了当时算是“偏僻”的文二路古墩路口附近一套近70平方米的新房。没想到歪打正着,等儿子到了入学年龄,这套房子成了附近一所口碑不错的小学学区房。起初,全家人连连感叹运气真好。但儿子才读到三年级,马青就开始“HOLD”不住了。原来,听很多家长议论,小学直升的那所初中教学质量一般,这让她和丈夫很不安。

  为了抚平自己的焦虑情绪,马青花半年多时间四处看房。最终,在综合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后,一家人狠狠心卖掉原来那套住房,买下现在这套位于翠苑一区、有近30年房龄的40平方米“蜗居”,只为确保儿子能读上好中学。

  “环境和以前不能比,而且3个人住确实太挤了。”马青叹了口气说。不过,谈到儿子的教育问题,这位年轻母亲的眼神突然闪着光芒,“当父母的肯定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总不能以后因为没有努力而后悔吧!”

  马青说,这种事在杭州很平常。有一位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5年时间“三迁其房”,比房产中介还了解杭州的学区房地图。“真是太折腾人了。”她笑笑说,语言间带着自嘲。

  学区房火爆的同时,学租房的身价也水涨船高。

  不少“孟母”购买公办学校附近的“蜗居”,只为让子女获取一个入学资格。他们往往会在附近租一间稍大的住房,用来陪读。而对那些需要缴纳借读费的民办学校,家长们往往会就近租住一些高档小区,以方便孩子上学。

  公众房网杭州滨江区某门店房产经纪人赵行介绍,每年六七月,学区房的租房需求就一路走高,大多数是学生家长。“这类客户的成交率非常高,只是象征性地还个价,一般能爽快签约。”

  乱象:

  办假证失底线

  马青只是众多为孩子读好学校而奔波的家长之一。虽然在她眼里,追逐学区房已成为一场畸形的比拼游戏,但她常暗自庆幸,自己至少有能力参与这场游戏。而有些想送孩子上名校,却没有财力的家长,则在无奈中走上歪路。

  最近,家住仙居南峰街道的“学爸”张道斌(化名)就干了这样的傻事。这个邻居眼中的好父亲,一心希望孩子能读一所好小学,却奈何住不上理想学校的学区房。眼看报名在即,他心急如焚。这时,一则办假证的广告吸引了他的目光:花钱伪造一张房产证,问题不就解决了?于是,张道斌急切地拨通对方的电话,并花400元办来一张假证,想在房管部门查档案时蒙混过关,不料被工作人员当场识穿。

  “当时真的头脑发昏了,我不希望将来孩子知道爸爸有这么一个污点。”张道斌后悔不已,但为时已晚。这让经办工作人员很是感慨:“家长实在用心良苦,但为孩子读个好学校竟然胡作非为,真有些本末倒置。”

  据了解,公办小学实行“零择校”后,省内为骗入学而伪造房产信息的现象层出不穷。今年6月,宁波鄞州区直属房管所为辖区内一所小学,在核查136份入学报名时的房产信息时,竟发现其中31份属于伪造信息。

  办假证,并不是学区房乱象中开出的唯一奇葩。一些学校在这场疯狂的追逐中,也不得不背上“欺诈者”的黑锅,深陷舆论漩涡。

  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的相关负责人最近很无奈。因为学校名声渐长,激增的“学区户”让该校师资力量捉襟见肘。几经考虑,学校决定关闭之前向学区内的二手房业主和非京籍一手房业主孩子开放富余名额的通道。“当年买房几乎花光家里积蓄,现在入学名额说没就没了。”众多几近崩溃的家长围着学校负责人要求给说法。

  家长心焦、校长心乱,最后累的还是被家长们千方百计“塞”进名校的孩子们。上海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教师臧颖月对一段家访经历印象深刻:走进学生家,只见房内放满上下铺床,窗玻璃糊着报纸,光线昏暗,孩子没有书桌,趴在床边写作业。而这些凭借父母实力“抢”来的上学资格,又使一些孩子产生严重的攀比心理:谁上的学校更好,谁的父母更有钱,谁就更有面子。

  这一切让人不禁怀疑:买了学区房,这对孩子来说到底是好是坏?

  考问:

  疯狂潮谁主导

  尽管不少人认为学区房是一个“怪胎”,但不可否认,学区房始终一路走俏。

  在杭州等地,无论市场如何动荡,学区房总是能扛得住风雨、敌得过岁月,尤其是名校学区内的二手房丝毫不比豪宅逊色。即使在市场最差的时候,学区房仍然是凄风苦雨中的一抹亮色。也难怪每个一手房开发商都拿学区房说事儿,不管教育质量如何,学校几乎成为每个新开楼盘的“标配”。

  今年5月,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布一个房产中介的价目表,其中北京海淀区五道口的学区房,37平方米预售价350万元,均价达10万元/平方米,被网友戏称为“宇宙中心”。

  究竟是谁制造了这一切?有教育界人士指出,首当其冲捧高房价的非家长莫属。“冲刺在起跑线”的中国式家长焦虑,让学区房成为世界上最贵的住房之一。许多家庭如今只有一个孩子,几代人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可谓竭尽全力,谁都想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但他们又对传统教育体制和普通学校不信任,盲目崇拜名校。当不成熟的教育观念与不均衡的教育资源交织在一起时,就近入学政策引发的学区房大热,也就不足为奇了。

  “他们实际上是双重投资,一是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二是对房产投资。学区房价格虽高,但仍有人愿意买,是因为很多家长知道选择学区房,孩子几年后毕业,还能高价转手,由此房价只会越推越高。”有教育学者这样分析。在记者的采访中,一位杭州家长就曾自我安慰式地解释自己追房的原因:“要是最后上了好学校,孩子还是没读好书,至少房子还能增值。”

  面对家长的复杂心理,房地产开发商也在竞相利用这商机。他们推波助澜,争相打着“优质学区房”的名义,以“地产+教育”的模式营销房产。一些虚假炒作更是充斥其中。

  杭州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开发商为节省费用,引入所谓名校的做法,就是把原来的普通学校纳入名校教育集团内,再挂上一个名校分校的牌子,原先师资不变,就算完成转型,其实对于学区内的孩子来说,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名校教育’。”

  因此,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学区房其实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美。房产评论人丁建刚直言,当下学区房的价格是被高估的。以一套六七十平方米的房子为例,家长想要拥有一套学区房就必须多出30万元甚至更多,而且付出的还不只是经济代价,更是大量精力。而不少房地产研究人员和教育界人士指出,只有做到教育资源均衡,才是学区房过热的最好“灭火器”。

  ■专家观点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就近入学的政策下,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有些家长为让孩子读更好的学校,想方设法把家安在学区内,就出现了学区房火爆现象。其实,选择学区房可以看作是一种“择校移民”。因此,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表面上看是止住了择校风,但背后仍然会暗流涌动。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视野 00020 学区房,社会的三棱镜 2013-08-08 浙江日报2013-08-0800012;浙江日报2013-08-0800013;浙江日报2013-08-0800021;浙江日报2013-08-0800022 2 2013年08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