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把脉温州信用建设
8月6日晚,来自温州的各界人士聚集在最新一期的温州帕累托公共政策沙龙,为温州诚信发展出谋划策。
黄建南(前美国联邦商务部助理部长,美国民主党全国财政委员会副主席、美国加州州政府世界贸易委员会委员、美国华资银行公会会长)
信用建设不是“古”和“今”的问题,也不是“东”和“西”的问题,而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有人会问,信用能创造多少经济价值?我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对食品安全不信任,每天考虑喝的牛奶,有没有受过污染?餐桌上的菜肴,是不是用了地沟油?生病时服下的胶囊,会不会假冒伪劣?如果,我们每天都用若干时间“思考”这些“信用”问题,势必影响工作效率,从而浪费创造经济价值的时间。
或许,对于个体而言,这可能是一个不足以影响生活的数值,但如果整个社会都有了这样的信用危机,就将失去一大笔财富。
想的更久远一些,如果信用建设不好,我们花费了多年、好不容易从“零”到“壹”发展起来的经济,很可能又变回“零”。这样的话,我们的后代就要花上更多时间,重新达到“壹”的标准。
试想一下,一直徘徊在“零”和“壹”之间,未来社会的价值,怎么去体现?所以,在我看来,只有拥有了无形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创造出有形的物质财富。
做好温州的信用建设,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从教育抓起。只有让人从小讲信用,我们的社会才有大未来。就像我们古人说的:“人无信而不立,业无信而不兴。”
第二,加大媒体宣传。讲信用的故事要多讲,不要怕啰嗦。就像天冷的时候,妈妈的那句“记得加件衣服”,是一直受益的。
第三,提升法制建设。“禁止酒驾”的法律法规出台后,我们都看到了这方面的成效。信用建设是值得效仿的。
叶育登(温州市政协副秘书长、市决咨委员)
要以打造中国民营经济升级版的眼光,看待温州信用建设。
当下,我们企业的发展,已不再适用靠低水平数量扩张的模式,而更注重产品升级和效能提升,这就需要增强企业的活力和扩大规模,并提升企业经济责任的约束力。
对此,在我看来,温州信用建设首先要有高效的政务环境。其次,企业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更为重要的是,企业要通过净化自身不良的信用环境,来努力维护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
让失信的人,付出更大的代价;让守信的人,得到应有的价值——这将是信用建设最有力的保障。
柳升高(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信用,是一个涵盖很广的范畴。在我们传统文化中,一直阐述着优秀的信用体系,它们已深入到我们的骨子里。比如,我们的“一诺千金”、“问心无愧”。
这些传统的文化,也是当代温州人恪守的信用道德标准。温州人固守优良的传统,从做学问、到做生意,表现出来的不惧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也是信用建设的源动力。
温州信用建设再出发,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在我看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出现了一定的信用问题,这是正常的,但需要我们去完善和规范。
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提高违规成本,有效监督个人信用度,建立完整的信用防范体系,让整个社会形成一张“网”,让那些违反诚信规则的行为,最终逃不出舆情网、社会监督网以及法律制裁网。
当然,如果能在金融建设融入国际市场的同时,将我们信用建设也跟国际接轨,深化我们优秀的传统,将在信用建设中达到更高的目标。
张小燕(温州大学教授)
从历史上看,在诞生新中国第一家私人钱庄的温州,民间特有原始的金融契约,打着浓重的血缘、亲缘和地缘的人伦烙印。温州亲朋好友间的巨额资金来往只凭心理信任,不需一纸借据,温州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多年居全国最低,几近发达国家水平。
个人认为,我们不能因为局部的金融风波,一时的资金链断裂,一时的金融信任受挫,就完全把温州看成信任的沙漠而全盘否定,那样就犯了像鲁迅所说的弱智错误:给小孩子洗澡,泼水时连盆里的污水和孩子一块泼掉。
耐心复苏曾为温州的发迹、发达而集资融资的民间金融智慧,珍视温州地域的、传统的民间金融信用资源,融合政府信用、司法信用和金融信用,打造全新的、科学的现代温州信用体系,毕竟做金融就是做信用。
(王益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