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干部为解决村民用水难
上山下河找水源
记者 黄宏 报道组 朱跃军 温君凯
本报武义8月4日电
记者 黄宏
报道组 朱跃军 温君凯
山坡梯田上,原本绿色的吊瓜叶一片焦黄,成形的吊瓜变软;一只只猕猴桃,手一碰就往下掉……最近一段时间,武义县持续高温,农作物受灾,一些山区村庄连人畜用水也发生困难。
原有的水源已经不能满足用水,武义县南部一些乡镇响应本报“抗高温 送清凉”倡议,党员干部想方设法积极为当地村民寻找新的水源。
8月1日9时30分许,在武义县最南部的三港乡曳坑溪河床里,一台挖掘机轰鸣着,随着“哗啦啦”的声响,一大斗石块被抓起,一台农用车停在崎岖的斜坡上,石头泻入车中。随着这一抓,原本看上去干得冒烟的河床中出现了一个水坑。
高温,烤干了原本长年清流的曳坑溪,但当地乡镇干部发现,在河床内的大块鹅卵石缝隙内,仍有不少水在“暗暗”流淌。日前,三港乡党委、政府发动当地干部、村民在河床内挖坑蓄水,以缓解人畜用水的燃眉之急。
“这几天挖了不少,这已经是我们挖的第14个坑了。”在现场,记者遇到正在指挥挖坑的三港乡党委书记胡广灵。他说,这次高温让三港乡的6个村人畜用水困难,涉及村民2450人。
驾驶挖掘机的,是曳坑村村民李瑞彪,他已经在那里挖了一天半。“这真是好办法,坑里存的水,起码有十几吨,够我们村用几天了。”他说,村里滴水如油,等水淀清后,就能直接使用。
在河床内挖坑蓄水,只是应急措施,武义县的考虑更为长远。连日来,武义县派出大批干部,在南部山区的7个乡镇,四处寻址,以求寻找稳定的地下水源。“准备挖深井取水,再建个滤水池,接入自来水管。” 胡广灵说,武义县县长张新宇也到三港乡帮助选址,工程即将开工,一个多月后完工。到时候,即使遇到今年这样的干旱,2500多人的饮用水也不成问题。
在新宅镇,22个行政村3000多人口出现饮水困难,南黄山村是旱情比较严重的一个村,村里蓄水池的饮用水所剩无几。记者到现场时,乡镇干部正带着村民淘几口村里的老井。
“这些水井已经十几年不用了,水井清理好后,水源就有了。”村委会主任张跃新说,村里已经买了新的抽水泵,等水变清后,就立即抽水。
在柳城畲族镇偏远山区,旱情已经让4000多人遭遇饮水困难。全镇上百名镇、村干部一齐上山下河找水源。下午1时,在乌漱岭脚通往上黄村的公路边,镇常务副镇长吴金法带着乌漱村的干部村民,顶着炎炎烈日挖水沟。
“全村500多口人吃水,就靠从山上引来的水,现在连做饭的水都快没有了。”村水务员吴伟林拔开一根直径约3厘米的水管,亮给记者看,水管里流着的水,还不到半管。
这些天,镇村干部在深山里四处寻找,日前终于在离村十多里的水坑源附近找到了一条还在流淌的小溪。村党支部书记周红青一边挖沟,一边说,“最近几天,大家真是‘跑断’了腿,总算找到一个可靠的水源。”
“我们要继续努力,争取多储备些水源地,以后再有高温引发干旱,我们心里也会更有底。”胡广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