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政治纵深·视野

“触屏一代”沉浸在虚拟社会——

指尖上的孤独世界

  核心提示:

  iPhone、iPad等电子设备掀起的触屏风潮,让不少“零零后”在拇指的滑动下长大。这些“触屏一代”沉浸于虚拟世界,成了新一代“容器人”,缺失对自然、动物和伙伴的兴趣,也给自己的健康成长和性格健全带来种种不利。这是电子产品惹的祸,还是另有深层原因?

  跳橡皮筋、玩弹珠、扔沙包……这些老游戏,对于现在的城里孩子来说已渐行渐远,“触屏”正成为这些“新世代”的关键词。

  以前的孩子,触摸的是现实世界,是大地、泥土和花草动物;现在的孩子,大多触摸的是虚拟世界,是屏幕、游戏和虚幻空间。

  孤独的虚拟世界,让他们少了真实世界中的同伴;屏幕后面的光怪陆离,让他们少了富有生气的想象;长时间的低头注目,影响了孩子的视力和健康……“触屏一代”的成长,让不少家长和老师担忧。

游戏中的独行侠

  黑黑瘦瘦,个头不高,戴着一副蓝色边框的小眼镜,双手捏着手机不停地划来划去,在嘈杂的环境中仍然是一脸沉静……

  在浙医二院眼科中心的大厅,这个依靠在姐姐身旁的小男孩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小男孩名叫杨卓(化名),杭州转塘人,小学三年级,一大早就在姐姐的陪伴下来医院配眼镜。

  “去年200度,现在估计要升到400度了,趁着暑假赶紧来看看。”说起“四眼侠”弟弟,姐姐的话语中透着些许无奈:杨卓从6岁起便开始玩电脑。那时候,家人觉得小孩爱玩电脑是聪明的标志,有助于学习,就没阻止。后来,换成触屏手机后,家人发现杨卓渐渐地变了,除视力急剧下降外,他比以前更不爱出门,与室外运动绝缘,一到家便坐在沙发上玩手机,沉浸在游戏中,时不时发出呐喊声、尖叫声、哀叹声。

  正说着话,一直默默玩手机的杨卓,突然表情十分丰富,用手指拼命点击手机屏幕,脑袋跟着使劲摇晃,一脸战士冲锋上阵的严肃表情:“啊,大恶魔来了!”忙乱点击手机半分钟后,他抬头欣喜地对姐姐说:“哦耶,顺利通关!“接着又安静下来,继续玩着手机。

  “不给他玩就跟你闹,给他玩了就不理你。”看着杨卓的样子,姐姐直摇头,“家里人也下狠心没收过手机,不让他碰电脑。结果,小杨卓发火、砸东西、厌学,甚至绝食都来了,后来只能强制规定每天放学做完作业后才能玩。”

  和小杨卓一样,有位母亲在网络论坛上详细描述了女儿元元的“触屏”生活:在幼儿园上中班的元元,不但可以娴熟地用iPad玩“愤怒小鸟”、“飞镖切竹子”等游戏,甚至还知道下载密码。“元元最近迷上了《巴拉拉小魔仙》,自己在iPad上在线观看,有个周末的早上,她竟然6点就从床上爬起来看iPad。”

  除了玩游戏,元元还喜欢淘宝。不过,元元最近常常跟妈妈说“看不清”,妈妈带元元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元元的眼睛患了干眼病。

  医生表示,玩平板电脑非常容易造成眼睛过度疲劳、眼睛干,还会增加近视、散光、远视的几率。“过去一般只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的干眼问题,最近这几年在孩子身上,也越来越常见。”

触屏族的孤僻症

  “你的孩子玩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瘾了吗?”今年4月,台州市有关机构曾做过一次抽样调查,参与投票的154户家庭中,37.7%的孩子平均每天玩半小时以内,15.6%的孩子平均每天玩0.5至1小时以内,30.5%的孩子每天玩手机或平板电脑的时间超过1小时;6岁以下的儿童中有83.8%的孩子在玩手机或平板电脑,“触屏一代”人群低龄化趋势日益显现。

  调查还显示,长期与电子产品为伍,会导致孩子孤独感加重,性格越来越孤僻。

  “过去回到家,孩子会扑过来叫妈妈,而现在回到家,孩子会扑过来抢妈妈包里的iPad和iPhone。”在IT行业打拼的邓女士,为自己早前的“偷懒教育”后悔不已。

  邓女士说,因为工作性质,她每天早出晚归,实在抽不出时间陪伴儿子小雨。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每次只要给小雨玩iPad,哭闹的小家伙就立马安静,于是iPad就成了“带娃利器”。

  可渐渐地,小雨变了,从爱笑爱闹的调皮捣蛋鬼,变成沉默寡言的“电子娃娃”。经医院检查,小小年纪的他因沉溺游戏出现类自闭症症状。

  更令人唏嘘不已的是,心理医生表示,小雨的情况并非个案,还有许多同年龄儿童对智能型游戏成瘾。“iPad成瘾症的孩子无法自控,会越来越上瘾,如果中断就会感到沮丧,大发脾气。”

  为什么孩子喜欢玩触屏游戏呢?浙医一院精神卫生科主任许毅分析,孩子喜欢iPad主要就是喜欢玩游戏,它能满足孩子的某些心理需求,有时给孩子带来成就感,有时能帮助孩子逃避现实中的某些压力。此外,有些年轻的爸妈喜欢玩游戏,一天到晚捧着iPad,模仿能力很强但没有什么判断能力的孩子,就跟着学,结果一玩就入迷。

  在杭州滨江区一家早教机构任职的袁甜甜告诉记者,据她观察,网络行为对心理层面的影响除了情绪方面,还会影响人际交往。长时间“宅”在家中玩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孩子,因为沉溺于虚拟的世界而脱离现实,容易面无表情、心不在焉、不爱与人交流。另一方面,电子产品使他们无障碍地接触信息,导致他们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知识结构等方面出现成人化倾向。

  她还发现,习惯了依靠电脑查信息、做算术,孩子动脑机会越来越少,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都可能受到影响。“前不久,有位家长想给两岁的儿子买台平板电脑作为生日礼物。我给出的建议是,千万不能让孩子过早成为‘触屏一代’,否则得不偿失。”

待破解的新课题

  移动时代,竟炼成了孩子们的“不移动”生活。

  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有名4岁女童因玩iPad上瘾而患上了强迫症,目前正在接受昂贵而艰难的心理治疗。在家人禁止她用iPad玩游戏后,她出现了失眠、流泪、流涕、出汗、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戒断症状。医生称,她若不立即治疗,将在11岁前“病入膏肓”。

  可见,不光是国内,在全球各地,“触屏一代”也是一道待解的新课题。可是,数字时代,彻底阻止儿童接触数字技术是行不通的。因为这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影响将来安身立命。新技术是人获取智慧的快捷手段和通道,但运用新技术是有代价和风险的,如何趋利避害,将负面效应降到最小?

  网友雷泓霈提出,让孩子多走进大自然,少些“电子崇拜”。他介绍,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考察发现,芬兰儿童的读写能力位居世界第一,数学和自然科学名列前五,这得益于芬兰把大量花在课堂上的时间转移到自然环境中来。比如给孩子泥土以及各种工具,让孩子自己种植;让孩子找一个隐蔽的场所,将废纸板放在泥土上,过一两天来看有多少小生物在这个废纸板下安家;和孩子一起玩泥巴、捉泥鳅、听林间鸟鸣等。

  “大自然是一个充满神奇和妙趣的世界,融入其中,不仅身心放松,更能让思考能力、创造能力、感知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雷泓霈说,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了,孩子就不再一味依赖电子产品,“容器人”就能减少。

  “数字产品终究不过是一种工具,容易让小孩迷失在机器里,少了很多生活中真实的互动体验。可以说,它是一把双刃剑。”袁甜甜建议,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自己就不能沉迷于电子产品;其次,要引导孩子既能从电子产品中学习到知识,如怎样上网下载东西,怎么收发邮件等,也要摆脱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增加各种动手、动脑的机会。

  专家指出,亲情的魅力是其他任何虚拟空间都无法代替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陪伴不可或缺。如果发现自控力弱的孩子开始沉溺于电子产品中,就需要家长增强共情意识,即和孩子一起感受、体验,营造交流、信任的氛围,及时把孩子们从冰冷的触屏中拯救出来,让他们接触更真实的自然和社会,更加原生态地成长。

  ■专家观点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吴国宏:只要把握好度,多媒体终端可以促进儿童在特定阶段的感知发展、动作发展以及认知发展。家长有根弦一定要绷紧,那就是决不能没有监控地让孩子随便玩,最好是把它变为亲子互动的一种,将其作为教育的有益补充,以平常心替代“矫枉过正”。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视野 00020 指尖上的孤独世界 2013-08-01 浙江日报2013-08-0100014;浙江日报2013-08-0100015;浙江日报2013-08-0100017;浙江日报2013-08-0100024;浙江日报2013-08-0100011;浙江日报2013-08-0100021;浙江日报2013-08-0100023 2 2013年08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