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人文世界·教育诗

吴越文化吸引北京大学考古夏令营师生——

这里的历史有味道

  本报记者 童桦 通讯员 孙嘉奇

  这个7月,浙江大地上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穿着统一的T恤,头戴大号探险帽,人人都有一把小手铲;他们在良渚古城调查实践,在黄家埭遗址上刮土观察,也在印山越王陵参观学习。他们,就是北京大学第六届全国中学生考古夏令营(浙江线)的180余位同学们。

  “这次夏令营历时10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营员从杭州出发,前往宁波,再返回杭州。”此次夏令营(浙江线)的带队老师刘庆华介绍说,北京大学考古夏令营是从2008年开始,至今已经举办六届。

  在说起北京大学全国中学生考古夏令营的时候,许多学生和家长都点头称赞,因为这一夏令营,是经北京大学批准、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联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良渚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举办的面向全国中学生的公众考古活动,旨在挖掘、培养未来从事考古工作的好苗子。

  “夏令营面向全国招收营员,同学们在成绩优秀的基础上,通过材料和面试等选拔环节后才能进入夏令营,接着大家会被分成15人的小组,由北大考古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带领小组在遗址实地对营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刘庆华说,同学们的吃苦能力、对文化知识的积累、对新鲜事物的兴趣等,都会在这样大型的活动中逐一显露。

  作为此次夏令营最有趣的现场环节,营员们在杭州的黄家埭遗址现场可说是上了内容颇为丰富的一课。没有一丝风的黄家埭遗址闷热无比,外加炙热的阳光倾泻而下,当我们赶到现场的时候,只见遮阳棚下蹲着一排排浸满汗水的背影。因为风沙和泥土的原因,女同学的脸上早已沾满了尘土,黄黑的汗水留过眼睛她们也没眨眼,男同学的手脚也沾满了泥土,他们也顾不得擦,仍仔细地拿着手铲轻轻刮着地面。

  “我个人很喜欢探险,关于历史的书和纪录片也看了很多,所以这次听到夏令营的消息后立刻报了名。”来自瑞安中学的陈容黎蹲在土坑旁,给我们分析起黄家埭的土层结构,“北大的老师教导我要学会自己分辨和分析,所以我每挖一会就要停下来思考。”

  来自河南郑州一中的刘恩东则是一个标准的小考古迷,他带着我们穿梭在营员中,给我们讲解起他对黄家埭的看法。“这片土层我刮了一早上,总算学会如何使用手铲了,还挖出了一些陶瓷片。”刘恩东从小就经常出入各大博物馆,在读书时还写了几篇关于考古的文章,“我还是河南博物院的志愿者,专门给观众讲述镇馆之宝,我以后想当一个考古学家。”

  在这个晒得人发晕的下午,许多同学都向我们讲起了他们的考古梦想,而小组带队老师孙沛阳,则成为大家眼中的榜样,因为像他这样通过夏令营考入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并以老师身份继续参与夏令营的人,目前只有两位。

  “这些同学的领悟能力都很强,工具一教就会,他们对土质土色的分辨能力也在逐渐增强,关键是要培养他们严谨、严肃、认真的工作精神。”已经考上复旦大学研究生的孙沛阳对这些同学寄予了厚望。就在此时,湖北黄冈中学的夏鑫刚刚清理出一块巴掌大小的碎陶片,“老师说这是一块鼎足碎片,虽然只有一小部分,但是我能挖到文物已经很满足了,毕竟是几千年前的老古董。”夏鑫说,尽管用手铲和毛刷来清理土层是不小的工作量,但她确实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这样的考古夏令营非常受学生的喜欢,而浙江线也是我们一直保留的一条线,”夏令营副总领队,北大考古博文学院副教授秦岭说,“我们之所以一直选择浙江线,原因有三,一是希望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不仅仅集聚在河南、陕西、山西,虽然那里曾经是历代的帝都,但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都对中华传统文化有贡献,我们希望学生们认识的中华文化更加接近事实,更加多元化;二是浙江地区考古遗存丰富,各阶段文化内容精彩,历史意义重要,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是研究中国稻作起源、文明起源的重点;本地区独特的吴越文化,越窑、龙泉窑等重要瓷器生产中心,这些都是研究中国考古和中国历史不可回避的内容;三是浙江省的文物考古工作做得非常好,无论在研究工作还是在硬件设施比如博物馆建设方面浙江都是走在全国前列的,这样可以给学生们非常直观的教学和充满希望的专业前景。”

  浙江的历史的确有味道。就在夏令营结束之际,刘庆华专门向浙江的同学们提出了新的期望和邀约。“夏令营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我希望浙江的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其中,只要浙江有优秀学校愿意和北京大学合作,成立一些考古社团,我们北大就会派老师前来进行长期合作交流。”

  刘庆华说,明年他和新一批的营员们,还要来浙江。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教育诗 00019 这里的历史有味道 2013-07-26 3118175 2 2013年07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