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经济·新浙商

降低用工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

浦江挂锁“机器人”造

  记者 颜伟杰 通讯员 方镖

  本报讯 偌大的锁体钻孔车间,只有三四名工人在流水线上装配锁体。这是记者日前在浙江浦江梅花锁业集团有限公司看到的一幕。梅花锁业生产经理郑大干说,以前锁体钻孔要经过八九道工序,但装配了多工位锁体自动钻孔“机器人”后,锁体钻孔工序一次性完成,而且一个工人能同时管理20台“机器人”。

  制锁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长期以来,由于设备落后,企业对人工的依赖度高。身为行业“老大哥”的梅花锁业,这些年来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摒弃以往的传统生产方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全面研发设备,探索“机器换人”的新路子。

  装配自动化繁为简

  通常,一把锁体要安装12颗弹子、7根弹簧和7粒封针。郑大干告诉记者,工人在安装时,完全凭肉眼识别相差在0.5毫米内的齿唇高低进行灌装,如稍不细心,弹子大小就有可能装错,导致挂锁互开率提高,影响挂锁质量。

  20多个大小不一的配件,必须按齿唇变化一个个手工装入锁体内,挂锁装配因此也成为制锁行业生产过程中最繁琐的工序。而且,由于工序繁琐,熟练工人嫌麻烦,新招工人则抱怨难干,制锁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赶订单难的现象。

  但眼下,随着“梅花”参与研发的这类自动化挂锁装配机投入使用,这一瓶颈已被突破。在云环锁业的装配车间,工人只轻轻按了几下按钮,弹珠、弹簧、封针,便在机器的“滴滴”声中完成了安装。

  “操作简单,装配速度提高,安装更精确。”黄安伟告诉记者,开动自动化挂锁装配机,激光按照齿唇进行自动识别,将20多个小配件装入不同的弹子。而且,机器代替人工后,还有效的控制了质量,减少了次品率。

  对于梅花锁业来说,用工数据最能说明效益。2007年,梅花的用工人数达到1200人,而经过几年的技术改造,机器逐渐替代了人工,现在尽管用工人数降至600人,生产铜挂锁的数量并没有下降,而且外加工零配件的情况比以前大幅减少。

  “人工一天最多安装800把锁,用这台机器安装2000把锁很轻松,而且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下降。”云环锁业有限公司也尝到了“机器换人”的甜头,黄安伟算了一笔账:如果人工安装2000把锁,按每天120元的工资计算,2.5个人工一天需要支付工资300元;而使用机器安装,除去120元的人工费用后,机器折旧费和电费最多不超过30元,节省了一半的费用。

  传统锁业集体转型

  这几年,随着全国经济发展尤其是西部地区发展后,招工难、用工成本高已经成为常态,倒逼着传统行业走“机器换人”的路子。

  “浦江虽然是全国最大的挂锁生产、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但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同质化现象突出等问题一直为业内诟病。”梅花锁业集团公司董事长郑隆喜告诉记者,随着原材料价格波动增大、国内外市场萎缩影响,梅花锁业就开始思考如何走出这些困境。

  2008年初,浦江制锁主要集中的郑宅镇开始与国内制锁相关大专院校合作,在锁具工业园区建设锁具研发中心,吸引了本地13家企业入驻工业园区,集中全行业的力量研制新产品、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做了几十年的锁,浦江的制锁企业各自都积攒了许多‘绝活’。”郑隆喜说,大家开始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合作开发制锁的自动化设备。

  如今,梅花锁业不仅钻孔工艺实现自动化,而且所有零部件加工也实现自动化和规模化;云环锁业研发的自动化装配设备在牙花识别、摆弹、弹簧、封针安装等装置上申请到了10个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而金垒锁业完成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后,实现了落料、钻孔、装配、包装等环节的全程自动化。

  生产过程全面转型,产业结构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改进。云环锁业研发的自动化装配设备不仅帮助云环锁业完成转型升级,山东烟台和浙江海宁、浦江本地等地的制锁企业也纷纷向云环锁业订购这种设备,目前已订购了40多台。

  “机器换人”带来多重效益,激发了浦江制锁企业的技改热情,许多企业纷纷转型升级,以机器代替人工作业。今年一季度,郑宅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1.84亿元,同比增长20.82%。其中制锁业实现总产值6.14亿元,同比增长53.5%。


浙江日报 经济·新浙商 00010 浦江挂锁“机器人”造 2013-07-12 3041925 2 2013年07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