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江南录

文章导航

鄣郡故城

  商周、秦汉时期的安吉历史

  从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商周时期安吉属于越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安吉处于吴、越、楚等国的交接地带,国与国之间的战伐不断,导致这里的国属飘忽不定,时而属吴、时而属越。战国中期,随着楚文化的东扩,楚文化在越地的影响逐渐加强,公元前306年,楚威王败越,“杀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越国向东、向南退缩。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楚国被秦人所迫迁都寿春,江淮地区成为了楚国的中心。安吉一带已完全属于楚的统治区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安吉属鄣郡,郡治即在今安吉古城,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分封刘贾为荆王,鄣郡属荆国,公元前195年,刘贾被杀,荆国国除,朝廷分封刘濞为吴王,鄣郡属吴国,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后,鄣郡属刘非统领的江都国,公元前121年,江都国除,鄣郡直属中央政权。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鄣郡更名丹阳,郡治徙至宛陵(今安徽宣城),安吉县属丹阳郡故鄣县,古城即为县治。公元185年,即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分故鄣县南境置安吉县,县名取自《诗经·无衣》的“安且吉兮”,同年又析故鄣县部分置原乡县,此为安吉建县之始。

  商周、秦汉时期越地墓葬形制的演变

  商周时期,吴越地区流行的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的墓葬形式——土墩墓,墓葬多建于山脊分水线或高起的岗地上,且以平地向上起建不挖墓穴为其主要特色,土墩墓起自商代,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消失,随之迅速兴起的是竖穴土坑墓,向下挖掘竖井式墓坑再加筑封土,土墩墓的消亡原因应与越国逐鹿中原、中原及楚等地先进文化的影响有关。战国直至西汉早中期,竖穴土坑墓一直是越地唯一的墓葬形式,西汉晚期,浙江开始出现用砖建墓,首先出现的是用砖起框但无砖封顶的砖椁墓,东汉中期,开始出现券顶砖室墓,东汉晚期出现少量的穹窿顶砖室墓,墓室结构也渐趋复杂。

  竖穴土坑墓中的楚式墓和汉式墓

  由于墓坑填筑和随葬品种类、材质的截然不同,安吉上马山出土的汉代竖穴土坑墓可明显分为楚式和汉式两种。

  楚式墓的显著特征包括:1.墓坑填筑尤其是木椁以上都填有用量不等的青膏泥,对地下棺椁木结构起到密封和保护作用,因而在上马山墓地才能有十分完好的木棺椁及漆木器保存,这在楚地是十分普遍的,也是楚墓的主要特点之一;2.随葬品以鼎、豆、盒、壶、钫等泥质陶礼器为主,器物质地较软,不少在器表还施有彩绘,另有部分随葬精美的漆木器。

  安吉上马山楚式墓的时代应包括战国晚期、秦及西汉初期。

  汉式墓的特点包括:1.墓坑全部采用黄、灰、红等色土混合的五花土填筑,由于五花土对有机质有很强的腐蚀作用,这类墓葬木质棺椁及漆木器完全朽烂,墓底仅能根据朽烂痕迹复原棺椁结构;2.墓内随葬品以吴越地区独具特色的高温釉陶及硬陶为主,器物质地坚硬,器表大多有光亮的釉面,器物种类包括鼎、盒、壶、瓿、罍等,其中瓿、罍属于越地原有传统器物的延续,鼎、盒、壶等属于礼器,与汉式礼制相符。

  汉式土坑墓的时代包括整个西汉时期。

  (本报记者 童桦 整理)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江南录 00018 鄣郡故城 2013-07-12 3091040 2 2013年07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