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特斯拉”在哪里
——三问新能源汽车产业
记者 夏芬娟
最近,美国一家名为“特斯拉”的纯电动跑车制造企业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热点话题。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和运营模式的创新,“特斯拉”终止连续十年亏损,一季度主要产品实现4900辆的销量。
对大洋彼岸的“特斯拉”旋风,投身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浙江企业也“心有灵犀”。
今年以来,浙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动作频频:万向成功收购美A123锂电池公司;众泰公布了首款纯电动轿车Z300的方案;万丰奥特在去年和央企投资新能源混合动力项目后,今年1月又拿到了纯电动汽车生产资质;连一向对新能源汽车谨慎的吉利控股,在今年4月的上海国际车展上,也高调推出一款纯电动汽车……
但是,疑问犹在,浙江同行能像“特斯拉”一样风生水起吗?
一问:
模式能补技术“短腿”吗
作为国家新能源汽车试点的杭州,运营中的新能源汽车有2500多辆,其中纯电动汽车1400多辆,主要是公共运营车辆,私人用车少之又少。从1999年率先进入的万向,到后来的康迪、众泰等,新能源汽车企业一直被高投入和长期亏损所困扰,产业化看上去还遥不可及。
“特斯拉”的成功不仅仅在技术,也在其运营模式创新。通过运营模式的创新来避开技术“短腿”,迎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春天。目前,上述观点在业内正慢慢流行起来。
4月,吉利集团宣布牵手浙江康迪,注资10亿元成立合资公司,力推城市分时租赁电动汽车计划,就是这一思路的最新尝试。这个方案的最大亮点在于:因为定位城市交通,时速80公里的技术天花板足以应付;因为分时租赁,续航里程80公里也够了。同时,汽车利用低谷电充电,节能环保。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在全国都可复制。
模式一经公布,也很快引起市场热烈回应。海南、山东等地政府部门都对这一模式兴趣十足,要求提交进一步的合作方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轻量型电动汽车,会是新能源汽车实现大规模应用的市场突破口。” 李书福认为。
但是,业内也有人认为,产业化关键还在于技术的突围。按照现有的国家和地方补贴政策,新能源汽车私人用户可以享受近10万元的补贴,基本上消化了锂电池的购买成本,但因为还有电机、电控等其它研发投入成本,市面上一辆普通的新能源汽车除去国家政策补贴,售价仍然在10万元左右。相比同等价位的燃油汽车,纯电动汽车并不具备优势。“如果没有补贴,依靠技术突破把新能源汽车的价格降下来,那才是真正产业化的开始。”多位业内人士表示。
“技术突破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夜之间打破。”浙江大学动力机械与车辆工程研究所博士朱绍鹏说,这些年来,浙企一直在努力降低成本,以锂电池为例:几年前一组30千瓦时电的锂电池制造成本超过15万元,但现在已经降到10万元。按照浙江十二五产业规划目标,到2015年有望进一步降低。
二问:
能拿到技术话语权吗
新能源车是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能走多远。浙企如何缩小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纯电动汽车技术核心是“三电”: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其中最核心的是电池。
对纯电动汽车,从国家到地方都寄予厚望。混合动力的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已被国外垄断,只有在纯电动汽车领域,中国是和欧美日等传统汽车的制造大国同步起跑、“从零开始”,具有“弯道超车”的潜力。
在电池技术上,浙江和世界的水平差距有多大?一组数据或许可以参考:
国家十二五产业规划提出,锂电池的单体能量密度要达到180瓦时每公斤;作为国内锂电池龙头企业,万向给自己定下的指标是商业化后的单体锂电池能量密度到2015年实现200瓦时每公斤。
与之相对应,目前“特斯拉”的锂电池已实现220瓦时每公斤。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陈军分析,国外企业创新的一大优势在于一些基础研发都由国家支持的研发体系承担,但国内主要还是由企业自己承担,基础技术研发的薄弱是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劣势。
面对差距,浙企如何迎头赶上?除了自主研发,万向走的是充分利用跨国并购整合国际资源之路。“通过对A123的并购,万向进入了全球锂电池技术的第一方阵,可以利用国际化平台、国际化的技术指标下组织新技术的研发、制造和系统的开发。”万向电动汽车公司总经理陈军告诉记者。
不过,谈起跨国并购,众泰持保留态度,众泰汽车董事长吴建中解释说,一方面因为国内外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都处在技术提升和完善阶段,另一方面,国外品牌对最新技术的保护意识比较强。从2000年发展迄今,众泰新能源汽车已经有一条独特的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互动发展的“双驱模式”,即在传统汽车已经成熟的技术框架下改造新能源车型,同时也利用新能源汽车的品牌效应带动传统汽车市场销售。
三问:
多“扶”还是多“放”
黄色纯电动出租车,是杭州街头一景。从2009年成为国家试点以来,杭州这样的纯电动汽车已超1000辆,最近杭州市又批复300辆投放计划。而 “除了杭州,还有金华作为省内试点也有近千辆纯电动汽车在试运行。”省经信委机械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朱茵加告诉记者。
这背后,离不开政府“有形之手”的推动。依托国家电网,杭州率先创新试点,完成从充电到换电的商业模式切换,为纯电动汽车的市场化运营打开了新空间。按照现有电池技术,一辆车充电时间需要8小时,但更换电池只需5分钟。
省发改委产业处负责人介绍,浙江省已启动纯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对万向等5家创新龙头企业给予5000万元的专项研发补贴,同时地方政府还给予1∶1的同步跟进。
不过,即使是在杭州,新能源汽车推广也并非尽如人意。
杭州教工路数源科技园内, 停放着100辆纯电动汽车迟迟没有投入运营。据悉,主要是因为缺电池,配套的换电站无法满足需求。在杭州,换电充电站已有62座,但近一年来,建设步伐已近乎停滞。浙江一家新能源租赁公司负责人介绍,一座充电站的建设成本在800万元左右,按照现有流量,国家电网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持续扩张动力不足。需要政府下决心将新能源汽车推广进行到底,加大配套设施投入。
除了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整车制造许可等产业政策限制更制约了产业的发展活力。近年来,国家几乎不再批准新增整车生产企业,导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主要依靠传统汽车制造企业。
“实际上,民营企业参与热情很高,而且在技术创新上不乏亮点。”朱绍鹏告诉记者,如杭州一家从事新能源汽车电机制造的民营企业阔博科技,已掌握正弦波FOC矢量控制技术,在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一旦产业对民资放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会进一步加快。”他说。
记者同时了解到,目前,正值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新一轮扶持政策出台之际,企业和地方都在翘首企盼新政策的指引给产业发展带来新气象。“期待能降低诸如整车制造许可等门槛。”一位新能源租赁公司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