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岛,慢行且高歌
见习记者 刘乐平 区委报道组 孟阿荣 刘诗剑
这天早上,白沙岛的轮渡码头,客轮靠岸了,一个身材中等、皮肤黝黑的中年男人,背着双肩包匆匆地从船上下来,往前走。
码头边上,一个身材更为瘦削的中年男子,坐在观光电瓶车上,平静地扫视着从船上一拥而下的旅客,不发出一声言语。
两个人目光交接时,算是打了招呼。他们的身份,一个是白沙岛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经理包力宏,他所在的这个国资公司负责整个白沙岛的旅游开发;一个是白沙蓝色海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军杰,前年创业做起了海洋旅游生意。
这两人,是我一年前报道白沙岛时那篇文章的主人公。
匆匆赶路,默默等待,都和梦想有关。过去的一年,就是用这样的步伐,包力宏接待了数不清批次的国内外钓友,他梦想打响白沙“海钓天堂”的名声;重装了渔家客栈,打造了4艘观光游艇,胡军杰发力海洋旅游市场,期待着别样的“靠海吃海”。
选择中有坚守,在坚守里有期冀。
选择:靠海吃海,也得换种方式
上午10时30分,“蓝海一号”向码头驶来,靠岸了,很漂亮的一艘白色旅游快艇。船停稳后,十几名游客手里拎着亲手捕获的海货,有说有笑地向船老大道别。一会儿,这些透骨新鲜的美味,将被端上餐桌。
完成这样一次出海,大概需要4000元。这其中,柴油费占大头,还有船员工钱。“生意谈不上好,游客还是稀稀落落,最近几个月算下来,一天平均出海一趟吧。”说这话时,胡军杰坐在我对面,煮水、斟茶、烫壶……不停重复这些动作。
没有客人,也不用出海时,胡军杰常常这样一个人独自品茶。
他不说话时,我不止一次地揣测,这个沉默的渔民汉子是不是为当初的选择后悔了?一年前,我第一次踏上这座小岛时,胡军杰的蓝色风情渔庄刚刚开业。那时,他和生意伙伴一起投资了近千万元,打造了4艘高端观光垂钓船,目标是刚刚兴起的海洋旅游市场。为此,他搭上了之前做生意攒下的所有积蓄,还向银行贷了款。
回过头来看,这个白沙人和这座小岛似乎都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渔民出身的他,早已习惯了大海,习惯了“靠海吃海”的生活。而捕鱼作业范围的缩减、海水污染以及过度捕捞,使得渔民们一直以来那种以海为田、以船为犁的生活,也越来越难以为继。
彼时,开发的热潮已燃烧着舟山的每一个岛屿。那些“来钱快”的工业项目,成为各地争抢的香饽饽。并非每一个岛屿都能被相中,“养在深闺”的白沙岛决定另辟蹊径。当时分管旅游的副乡长大力主张旅游立岛。用他的话说,白沙四季气候宜人,海岛风情浓郁,渔民淳朴好客,境内碧海绿岛,奇山异石应有尽有,不开发海岛旅游开发什么?
“要搞旅游就要有自己的特色,白沙岛的定位就是海钓之岛、生态之岛。”2006年开始,白沙乡政府正式决定开发白沙岛,利用现有的资源打造一个海钓和海岛休闲度假胜地。
“靠海吃海的日子,只能有什么学什么,以前祖祖辈辈只能出海打鱼,现在有机会转变为什么不尝试一下。”乡里开发旅游的决定,带动了一批像胡军杰这样心思活络的人,他们开始尝试向外迈出一步。
现在已说不清,这究竟是一场“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选择。
坚守:勒紧裤带,不吃子孙饭
傍晚时分,落日静静映红满天彩霞。坐上包力宏的电动游览车,沿着逶迤的环岛路,白沙风光尽收眼底。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碧海蓝天,脚下是古朴的青砖路面,迎面拂来的是和煦的海风。
自从确立了“旅游立岛”的目标,财政并不宽裕的白沙乡,陆续投资了几千万元,才有了今天呈现在游客眼前的样子。岛上的景观带大多建在东南面海边突出的礁石或山岗顶上,景观带之间都是用游步道和电瓶车道连接。主干道在保持原有生态面貌上依山沿海而建,游步道连接的礁石平坦处就是钓点。
行至全岛最高处,包力宏停了下来。面朝西北方向,这个能说会道的男人像是在自言自语。“海天佛国普陀山,算是我们的邻居吧,人家每年五六百万的游客往岛上去,如果能匀个零头分流到白沙来,那该多好啊!”
在海钓圈子里,包力宏是公认的“大侠”;在网络世界里,他是有名的“舟山蚊子”,一直不遗余力地在各大论坛发表推介白沙旅游的帖子。此外,他还有个身份,“舟山旅游民间推广大使”。
然而,这一切却时不时让他产生一种挫败感。单从进岛游客数量来看,相比搞旅游开发前,确实有大幅增长,却远未形成气候,总的来说,游客还是稀稀落落。而且,海岛旅游季节性太强的难题也还无解。
胡军杰也有点憋屈,他一口气造了4艘高端游艇,当初设想的是,可以一次性接待上百人,哪怕一个人消费两百,利润也是很可观的。事实是,他们期待中的海洋旅游热潮来得没那么快。市场的暂不如意,胡军杰选择坚持,等待时机。
这已是包力宏来到白沙的第五个年头了。实际上,这位深谙旅游营销之道的驴友深知,打造一个成熟的旅游目的地,三五年,仍太过短暂。
政府投入还在持续。不久前乡里投资800多万元建立的海洋牧场,不允许近海作业,不允许潜水捕捞。“要确保旅客来了有鱼钓,就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搞旅游是个长期投入,选择了这条路,一开始肯定比较艰难,但是要熬。一旦打出名气,有了固定的客流,这碗饭我们就能端得牢了。”白沙乡副书记徐友良说,乡里领导班子思路很统一:宁可自己勒紧裤腰带,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吃子孙饭。
旅游立岛,白沙岛承受了太多的坚守。
期冀:寂寞守望,迎来新发展
碰到46岁的陈存明,是在胡军杰的蓝海风情渔庄里。中午,他的良友客栈刚接待了一拨10多个客人,这是他们第二次光顾了。为了让回头客满意,老陈亲自下厨,给客人烹制了一桌子海鲜。跟胡军杰比起来,陈存明的良友客栈,只能算是小打小闹。
空闲时,陈存明喜欢到胡军杰这里坐坐,陪他喝喝茶,听他聊聊天。在老陈心目中,胡军杰无疑是一个能人。“他天生是做生意的,在白沙搞旅游,他是最早的一个,也是做得最大的一个。”虽然自诩“只想赚点小钱”,老陈一直暗暗地拿胡军杰做榜样。
闲谈间,胡军杰提及一个酝酿已久的扩张计划。这个野心勃勃的渔家汉子,正筹划着把观光游艇生意做到嵊泗去。“做旅游不能等市场成熟了再去弄,那样就迟了。起步这几年,少赚点、甚至亏点钱,我也要站稳脚跟。”
至此,我此前那个疑问完全打消了—这个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有着如此笃定信心的生意人,“后悔”两字怎么可能出现在他的词典中?
徐友良笑着说起一件事。自从乡里旅游开发以来,白沙岛的人气陡然大增。一些村民就想盖高楼,搞装修。乡政府的工作人员一家一家做工作,“白沙岛和其他风景名胜区不同,要保留海岛渔村素来的安宁和淳朴。”
“政府把大环境弄好了,渔民会自然地动脑子谋出路。”徐友良说,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村民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旅游服务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许多改变已在悄然发生。漫步白沙,举目皆是白墙黑瓦蓝门窗的渔家小屋,走在乡间小道上,看不到一处白色垃圾,上百个垃圾分类箱遍布全岛。最近,白沙捧回了“国家生态乡”的奖牌。
淳朴的白沙人,他们哼着舟山渔歌里唱的——“淡水里生来咸水里长,海风吃吃大肚量”,已经做好准备,迎接一切能让生活更加幸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