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好奇

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

这十年,
全球最热

  本报记者 陈宁 通讯员 张娜

  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最新出炉《全球气候2001-2010:气候极端事件10年》的报告称, 除了2008年,历史上十大最高温度纪录,这十年就占据了九席。

  2001到2010年间,全球地表和海面平均温度相比1961到1990年间的14℃上升了0.37℃-0.57℃。而相比较于1991到2000年间的温度来说,本世纪头十年的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0.21℃。

  从全球来看,全球一些大的气温异常主要都是出现在北半球,在2007年达到了最高的温度,增加了1.13℃。在全球139个提供统计数据的国家中,近94%的国家在2001至2010年经历了其历史上最热的10年。

  而在亚洲,平均气温更是连年增加,每十年的温度平均增加0.84℃,比世界的0.85℃要稍微小一点。而俄罗斯、中国、蒙古以及伊朗,几乎每十年的平均温度要上升大约1℃。

  地球为什么这么热?面对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人类还能如何应对?为此,记者采访了省气候中心副主任樊高峰,和浙江工业大学绿色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吴伟强。

  全球变暖,不可逆转

  “最近十年,的确是最热的十年。”樊高峰肯定地说。

  “全球有许多检测气候变化的机构,包括英国哈特莱气候中心、德国马普实验室、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等等。”樊高峰说,虽然各个机构有各自不同的检测方式,但结论都只有一个——全球变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WMO总干事米歇尔·雅罗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温室气体浓度不断上升,正在改变我们的气候。”就在今年5月,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突破400ppm大关,达到三百万年来最高值。

  “温室气体中权重最大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有自然的原因,比如植物光合作用、火山爆发等大自然的碳循环运动,而科学界普遍把造成其快速上升的原因不约而同指向人类活动是有根据的。”吴伟强告诉记者。

  此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就提出,自工业化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加, 1970年至2004年间增加了70%,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了约80%,远远超过了根据冰芯记录测定的工业化前的几千年中的浓度值。

  当然,也有不同观点。“有科学家认为,这是气候的自然波动。而既然这一切都是人为造成,人类就有足够的能力降低它带来的影响。”樊高峰说,在寒冷的俄罗斯某些地区,温度的短暂上升,帮助了当地作物的生长,人们甚至认为“这并不是太坏的事”。

  气候更敏感

  WMO表示,从2001年到2010年,全球出现了“空前”的一系列极端天气,从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到俄罗斯的热浪,从亚马孙的干旱到巴基斯坦的洪涝,都和全球变暖不无关联。

  樊高峰也认同这一观点。“全球变暖,导致大气热量增多,大气活动愈加剧烈,从而引发台风、暴雨、大雪等极端天气。”

  虽然IPCC的第五次评估报告尚未出炉,但是全球媒体已经数次将目光抛向该组织。“这是一个权威的机构,网罗了全球几乎所有国家的科学家,其中也包括二三十位中国的科学家。”樊高峰说,每次报告的发布都异常艰难,因为评估结果在发布前必须得到所有国家的认可。”

  从2000年至今,人们越来越关心全球变暖,担心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海平面上升、南北极冰盖融化、植物分布结构发生变化等等。

  2011年,欧盟拟对我国起飞的航班增收碳税,舆论一片哗然。“其实,欧盟一直对全球变暖敏感。”樊高峰解释,一股叫做“温盐环流”的大西洋暖流,经过挪威、冰岛等欧洲国家,但是由于全球变暖,南北极的温差正在减少,“暖流很有可能因此被切断,这将使得欧洲多国陷入寒冷。”

  因而欧盟提出,全球变暖的增幅,只能控制在2℃之内。对全球变暖而言,区区2℃却可能是难以估量的变化。WMO的报告中,把平均温度仅仅0.21℃的升幅形容为“史无前例”。“这对人类而言,已经是很剧烈的变化,人能够忍受的温度范围实际上很小。”樊高峰解释。

  重申低碳环保

  在吴伟强看来,低碳是一种情怀。正如每个人都是全球变暖的责任人,低碳生活也必须人人践行。但让他担忧的是,现代人的一些生活方式与低碳背道而驰,“在源头上不减量,中间环节上垃圾不分类,最后的回收利用不当,这就造成了一种粗放型的消费模式。”

  “人类在生态环境面前很脆弱。”吴伟强说,据IPCC报告所述,如果人类不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那么无冰的北极、70%物种都消失的自然界、6亿多面临被洪水淹没的人口,以及极端的气候和酸化的海洋,这些预言就会变成现实。

  二氧化碳排放中,70%来自能源活动。“如果能源利用结构合理,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就能在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吴伟强提醒,这并不难,人类要与环境融合在一起,“在行动上,要把减量、回收、再利用落实到衣食住行的细节中。”这能直接减少化石能源使用。衣食住行,构成生活的四个棱角,每一个棱角都或多或少在资源利用、节能低碳上影响着生活框架的平衡。

  “但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还是要优化能源结构,改变我国70%能源消耗是以煤炭为主的现状,并且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吴伟强建议,把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视为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将来每一栋建筑都可以通过光伏、风能、太阳能等自己发电,就近生产就近使用,用不完的还可以拿到能源互联网上卖。”


浙江日报 人文·好奇 00014 这十年,
全球最热
2013-07-08 3096671 2 2013年07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