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二版要闻

磐安父子乡镇干部接力住夜26年——

一张旧木床 几多为民情

  记者 黄宏 县委报道组 卢伟星

  本报讯 “父亲当年下乡的床,我现在还在用。”在磐安县仁川镇的一间镇干部宿舍内,有一张床,上面漆成橘黄色,用三合板和木头制成,床龄26年。在床主人、仁川镇党委委员陈亮的心中,这张床很普通也很特别,因为里面包含着父亲的深情。

  这张床原来的主人叫陈继来,今年56岁,是磐安县森林派出所民警。“我父亲原来是教师,1985年到四协乡政府工作,当林技员。因为要常驻乡政府,两年后他就特地做了这张床。”

  对父亲,小时候的陈亮充满不解:父亲常常要一两个月才能回一次家。“那时,我年纪小,不懂事,总在心里埋怨他,别人家的爸爸总是在家,为什么我爸爸常常不在家?”

  其实,陈亮家所在的村,和四协乡距离不算远,只有10里山路。然而在当时,磐安县乡镇工作条件艰苦,下村都是靠两只脚,这样的距离就不算近了。

  父亲回宿舍,常常不定时。在陈亮记忆中,一次妈妈也在,在昏黄的灯光下,两人坐在宿舍里等了一整夜,父亲也没有回宿舍,几天之后才回来。“他说,有个村子有急事,回不来,就在村里住了几天。”陈亮说,父亲是林技员,要指导村民在山上植树造林,整晚不回宿舍睡是常事。

  1998年,陈亮从浙江林业学校毕业,被分配到维新乡当林技员,“报到前,父亲对我说,床就不要买了,不嫌旧的话,他在乡镇工作时用过的床让我搬去用。”陈亮回忆说。

  上班前一天,父亲还和陈亮彻夜长谈,传授他的乡镇工作经验。“他说经验虽然可以借鉴,但更多的要靠自己摸索,最后嘱咐我,心中要时刻装着老百姓,只有这样才能当好乡镇干部,才是他的孝顺儿子。”第二天,一辆拖拉机到了陈亮的家门口,拉着这张床,还有陈继来的殷切希望,奔赴陈亮工作的维新乡。

  陈亮刚工作时,正好赶上土地延长承包期,工作任务重、时间紧,而且关系到家家户户的切身利益。乡领导安排陈亮跟另一位老干部联系一个村。当时他们连续3个星期都住在联系村,直到完成工作才回到单位。“晚上熬夜做村民工作,第二天鸡一叫,我们就起床,为村民划界。”

  回乡里后,陈亮躺在这张床上,“突然间,我理解了父亲,原来他当年就是这样工作的。”此后的10多年间,这张木床,陈亮一直没换过,从维新乡到盘峰乡,之后是高二乡、方前镇、仁川镇。

  现在,看着显得破旧的木床,他又想起了父亲当年对他说的话:“做一个乡镇干部,不容易,必须吃得起苦。百姓说你好,才是真的好。”


浙江日报 二版要闻 00002 一张旧木床 几多为民情 2013-07-05 3064203 2 2013年07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