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经济·新浙商

三百海外浙商高端人才汇聚杭州

国家需求就是浙商机遇

  本报杭州6月27日讯

  记者 胡丹

  六月底的杭州,雨水多得让人有些心烦。对于浙商们来说,眼下的经济形势正如这黄梅雨季,行事需万分小心。因为即便是在晴天,你也可能因为一个不留神滑倒在湿漉漉的返潮地面上。

  但小心不代表裹足不前!危中取机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在今天下午举行的海外浙商·致公峰会上,近3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外浙商与高层次人才,围绕 “经济转型与发展机遇”的主题,与地方政府及当地企业开展了“头脑风暴”:浙商如何把握浙江四大国家战略机遇?浙企的科技创新为何阻力重重?风云变幻的全球经济环境下,民间资本若要“走出去”发展又应注意什么?

  制度红利是最大的红利,拥有四大国家战略举措的浙江,在一向擅长捕捉机遇的浙商眼中如金光四射的宝盒。但是,哪些领域隐藏着更加丰富的宝藏呢?

  “在我看来,国家的需求就是浙商的机会。”国家海洋局海岛管理司司长、致公党中央常委吕彩霞这样回答众人的疑问。“以发展海洋经济为例,虽然‘蛟龙号’已可以下潜至海面下7000米,但是,国家真正发展好海洋经济还有许多空白和不足有待完善。这些需求就是浙商的发展空间。比如海洋医药、海洋装备制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等等。”

  创新驱动的本质是科技创新,但是科技创新说易行难。“企业要想创新真是太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浙江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谈起“凯美纳”十年的研发历程,种种不易涌上心头,“希望这样的支持是持续有力的。”

  “我们浙江正在努力为企业的创新创造最优良的环境。”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周国辉说。这个最优良的环境包括为创新建立的法治环境、金融与科技对接的畅通渠道以及社会各界对创新的理解与支持,“鼓励创新,需要学会宽容失败。创新失败的企业和企业家,也应受到社会的尊重。”

  “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我认为还必须回答另外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大量的科技投入换不回想要的回报?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先认识到,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创新。”中科院中国创新创业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教授说。在其看来,当前我们需要的科技创新必须紧密和市场需求结合,“否则,科技产生的就只是一个又一个的梦。科技必须关心生活。”

  一面是引进海外高科技人才和技术,一面是鼓励民间资本“走出去”。但是,怎样“走出去”才最安全?

  “少开表彰会,多开交流会。”海邦人才基金创始人、奥普集团董事会主席方杰认为,民间资本“走出去”,本质上说,就是资本杠杆下的其他各类创新要素资源的重新整合,“这是企业的自主行为,不应过分强调国家色彩。更不要认为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

  “走出去”收购什么,也需要认真考虑。“现在有种氛围,好像收购目标非要大品牌、大企业才够牛。其实,更适合自己、更实用的,才最可能并购成功。这就像LV,大大的LOGO我们国人很喜欢,但是国外的人可能更喜欢含蓄内敛的东西。”法国麦斯柯汀集团董事长、法国温州商会会长刘若进说。


浙江日报 经济·新浙商 00010 国家需求就是浙商机遇 2013-06-28 3084558 2 2013年06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