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创新驱动助起飞,追求绿色GDP

关键词:转型升级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无论什么时期的革新都以产业的转型升级为起点。”

  衢州位于浙江“母亲河”钱塘江源头,生态环境质量关系到浙江近一半地域的生态环境安全,是浙江省的生态屏障。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看似一对很棘手的矛盾,但衢州开发区坚持“经济生态化”的先进理念,以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坚持绿色崛起、高端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快了传统工业转型提升的步伐,迎接这个以数字化制造及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为代表的崭新时代。

  综观今日之衢州开发区,传统产业在自主创新的号角声中加速转型提升,一批创新成果成为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抢占行业制高点的利器,企业创新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高度凝结。

  用衢州开发区内一位企业家的话来说:“开发区和企业之间,要像玻璃一样透明。政府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导向,更是一种力量。”

  当我们深入衢州开发区,以科技创新成就“巨人”伟业的巨化集团,它以氟硅化工及相关化工新材料为重点。眼下,巨化集团正投资160亿元,加快从基础化工向新材料、新能源、新环保、新用途的“四新”材料化工转型。构建绿色高效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推动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循环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另外巨化集团正着手与空中客车和国内大飞机项目配套部件的生产商洽谈,一批市场前景良好的新产业从高层建筑的阻燃材料到飞机、飞船用的新绝缘材料,正在巨化起步,新材料产业在巨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已达50%。开发区成为国内氟硅联动产业基地、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基地。

  扶持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政府或企业主体来说,都是一种选择的艺术。这种企业创新转型具有驱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

  如今,衢州开发区升级再造产业竞争的新优势。

  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新能源产业培育了省级光伏产业基地,集群初具规模,近5年年均增长40%以上;新材料产业形成了碳纤维、氧化锆、新型制冷剂、新型聚氨酯、氟材料等国内前沿项目群;新光源产业从三基色稀土荧光粉、节能灯,到LED支架、LED封装、大功率照明器具,新产业集群初现。新兴产业“群星”闪耀,乐叶光伏、威盛电子、利伯兹电子、名芯科技、巨鑫碳纤维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优化和提升开发区的产业结构。名芯科技LED照明系统、威盛电子的高密度互联线路板等一些高技术产品走在行业前沿。

  装备制造产业高端化。空气动力和掘进装备制造产业占全国市场超六成,是世界级螺杆压缩机生产基地。开山集团成为世界唯一一家能把螺杆空压机做到一级能效的企业,元立成为国内循环利用效能最高的钢铁企业。

  电子信息产业方兴未艾。威盛科技等高密度多层互联线路板、3D眼镜、数据线等项目相继落地,电子信息产业初具规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特色轻工产业稳步发展。依托衢州良好的生态资源,引进了旺旺集团、康师傅等一批著名企业的投资项目;描图纸、液体食品包装纸走在行业前列。

  创新驱动带来的产业升级力为衢州开发区画出了一条漂亮的上扬弧线。2012年,衢州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5.2亿元;工业总产值40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38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亿元,其中工业投资36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24.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3亿元。

  调整、转型、升级之旅,衢州开发区收获的显然不仅仅是这几串数据。站在雄厚产业根基之上,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推动创新型开发区建设。

内外兼修谋未来,激活看不见的竞争力

关键词:人才集智

“每个人的创新能力是无穷大的,这种力量使社会基因发生着变革。”

  与传统意义的资源驱动、资本驱动不同,创新驱动有着巨大的“魔力”。有经济学家这样比喻:如果说经济发展是一艘航行的大船,投资拉动就好比是人力拉纤,而创新驱动则好比给大船装上了发动机。一般投资拉动型经济投入产出比只有1∶2左右,而创新驱动可以实现惊人的1∶50以上。

  在衢州开发区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说科技创新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那么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则是企业创新的前提。”

  2006年8月的一天,两个中国男人站在美国一家超市的门口,等候正在里面购物的同伴。其中一个是中国浙江开山集团董事长曹克坚;另一个是时任美国昆西压缩机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的汤炎。

  汤炎是何许人也?他就是被誉为全球压缩机技术领域“六个半”领军人物之一的国际知名螺杆压缩机专家,是当今全球压缩机领域为数不多的具有顶尖研发能力的专家之一,美国开利仍在使用的专利螺杆型线即以他的名字命名为汤氏型线。

  当时汤炎的一句“你有没有想过请我回国”,从此改变了开山集团的命运。汤炎从美国昆西压缩机公司“转会”衢州空气动力机械产业,出任开山集团副总裁兼北美研发中心主任。“开山”将实现“北美研发,中国制造”的发展模式。

  一个个业内一流人才不断汇聚开山,进一步充实了研发团队,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越来越强,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产品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升级,加快了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开山灵活现代的用人模式,在激发出每个人潜能的同时,更是汇聚整合激发出企业的潜能,从而实现企业由蛹化蝶的逆势跨越。

  追逐创新就是突破自我的过程,衢州开发区面向未来,新的机遇,新的路径,努力在全球范围内集聚和配置技术、资本、智力等各类资源,探索走出一条开放条件下产业发展、自主创新的路子。高端创新平台的搭建,不仅极大推动了高新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搭建了一个高效平台。

  国家火炬计划浙江衢州氟硅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衢州空气动力机械特色产业基地、浙江省光伏产业基地、第一批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基地、浙江省山海协作示范区等一批创新平台的建成,为产业集聚和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衢州开发区加大投入,大手笔打造多个高端创新平台。投入3.3亿元建设衢州大学科技园科创中心。投入5000多万元改造建设衢州慧谷工业设计基地。氟硅技术研究院和氟硅新材料创新服务平台目前运行顺利。外贸公共服务平台、高新技术孵化器和技术转移中心都已着手建设。2013年,成为我省唯一一家成功申报并扎实推进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和国家级高新区、省级氟硅新材料高新区创建与争取工作的开发区。引进“国千”、“省千”高端人才8名,占全市的3/4。

  深化校区(企)合作。鼓励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共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从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吸引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到慧谷工业设计基地、大学科技园科创中心及企业设立分支研究机构,共建研发中心。

  打造人才创新平台。鼓励和支持引进专家人才共建研发创新载体,帮助曙扬化工、飞瑞特种陶瓷、蓝苏公司、华友钴业等公司新建重点创新团队、市级专家工作站。加强已建人才平台的考核管理。支持与高等院校联合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基地。

  深化“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依托“衢州企业家大学苑”,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跨国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组织规模以上企业家参加EMBA、总裁研修班等学习,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进行培养。

  现代化开发区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对一个创新型区域来说,人才集智是独具魅力的创新文化,是吸引追梦人、留住追梦人的关键。

大视野上的成长,源于工业而高于工业

关键词:四区合一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伴相生的,集聚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的发展模式,体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更高级形态。”

  2012年8月,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衢州高新技术园区、衢州综合物流园区“四区合一”。培育产业新势力,构建发展新格局,开创发展新境界,谱写发展新篇章,衢州开发区踏上了一条全新的征途。这种探索也将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产城融合、整合提升带来裨益和启发。

  翻开衢州开发区的蓝图,未来的目标一目了然:以“高起点推进转型升级、高标准打造产业新城”的开发建设要求,深入开展“二次创业”,大力实施“大平台、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转型提升高质量快发展,打造“绿色产业新区、衢州东南新城”。

  斯言虽简,其志非凡,你可以把它看成自我激励的目标,但又何尝不是再度跨越的宣言?

  衢州开发区凭借超前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在产业布局上高屋建瓴、整合提升后,开发区可新增发展空间近100平方公里,并初步确定了“一城四区十基地” 功能定位:“一城”是建设衢州特色产业新城,打造衢州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副中心;“四区”是建设成为新特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开放试验区、宜居宜业新城区;“十基地”指“两大国际级产业基地”即氟硅钴新材料产业基地、空气动力机械为特色的先进装备产业基地;“三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即绿色休闲食品和健康饮品产业基地、金属制品产业基地、高档特种纸产业基地;“五大省级产业基地”即浙江省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基地、浙江省光伏产业基地、浙江省现代综合物流基地、浙江省现代生态农业基地、浙江省生态休闲旅游基地。

  四区强强合并后,衢州开发区明确绿色发展理念,以现有产业优势为依托,一方面注重科技力量推动企业“绿色技改”,一方面通过“绿色招商引资”工作引进优质环保型产业,形成了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优势互补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产业格局的调整必然需要承载的平台。衢州开发区加快推进3万多亩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超前谋划、启动“厂中村、园中村”搬迁工作,拓展园区空间;实施“三改一拆”专项行动,加快“退二进三”工作,提升园区品位。随着交通、水利、道路、管网等城市功能设施“九通一平”竣工,随着6万平方米标准厂房、5万平方米仓储用房及5000平方米商贸网点的建设推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优质项目的扎根腾出空间。

  发展新格局的构成,打破了结构上的局限性,发挥原开发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大各区块的投资力度,加快各区块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及招商平台,促进产业的提升和新兴节能产业的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我有一个梦想,当人们走进衢州开发区,几乎不会意识到这是一座现代化工业园区。绿树环绕的厂房、日渐繁荣的街区、功能完备的商务配套……就是理想中的城市。”这是每一位开发区开辟者的心声。

  未来,这里将是一座源于工业区而高于工业区的“产业新城”。

  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入围理由

  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昔日一片荒芜的黄土地,今天已经成为活力四射、功能日益完善的工业新城,成为众多客商纷纷抢滩的黄金之地,一个承载衢州工业强市之梦的新经济轴心。“四区合一”体制创新的发展模式,是开放式创新的目标,是以更快的速度、更好的环境,获得更强的竞争力。衢州开发区这种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所创造的价值,不是片面地追求数字,与经济结构调整更好地结合起来,才是有效益、讲质量的增长。

  专版

  2013年6月28日 星期五

  版式:赵佳

  ZHEJIANG DAILY

  12

  “首届浙江开发区特别贡献奖”入围开发区展示

  — 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 —

  全省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

  — 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 —

  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示范区

  — 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 —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集聚区

  — 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 —

  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引领区

  — 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 —

  工业化和城市化融合发展的和谐区

  两富新力量—开辟大视野  研究大战略   谋划大举措

  / 活动主办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浙江省商务厅 / 活动承办 浙江日报社 浙报智库 / 活动支持媒体 浙江日报 浙江在线 钱江晚报 今日早报 / 策划 沈凤珍

  文/ 仇欢 沈凤珍

  前言

  从1992年9月成立伊始,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衢州开发区)开始走沿海开放城市发展模式,特殊的格局,让这片土地始终保持着开放的胸襟,张开双臂。在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发展历程中,深埋在这片热土的创新种子迫不及待地破土萌芽,努力地汲取养分、茁壮成长。如今,从弱到强、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从建设单一工业园区向完善城市新区功能转变。

  如何从“世界工厂”真正转型为“创新沃土”?如何提升传统产业,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这些都是时代对开发区发展提出的崭新课题。衢州开发区认识到唯有进一步深化创新理念,才能抢占发展制高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寥寥数语,却精确地勾勒出新时期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而其中对创新驱动的殷殷期盼,也被衢州开发区的有心人准确地接收到。

  “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与新科技革命和现在讨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相呼应的,如果不抓这个课题,将来我们错过的不是一个阶段,可能是一个时代。”

  思想决定方向,选择决定未来。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潮流奔涌不息,推动着衢州开发区迎来“二次创业”,走向新的征程,引领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发展。

  13

  以开放的姿态

  成就创新价值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创新驱动助起飞,追求绿色GDP 2013-06-28 浙江日报2013-06-2800029;浙江日报2013-06-2800021;浙江日报2013-06-2800016;浙江日报2013-06-2800008;浙江日报2013-06-2800013;浙江日报2013-06-2800005;浙江日报2013-06-2800002;浙江日报2013-06-2800003;浙江日报2013-06-2800006;浙江日报2013-06-2800001;浙江日报2013-06-2800010;浙江日报2013-06-2800011;浙江日报2013-06-2800034;浙江日报2013-06-2800007;浙江日报2013-06-2800023;浙江日报2013-06-2800004;浙江日报2013-06-2800015;浙江日报2013-06-2800017;浙江日报2013-06-2800018;浙江日报2013-06-2800030;浙江日报2013-06-2800027;浙江日报2013-06-2800032;浙江日报2013-06-2800020 2 2013年06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