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人文世界

“咬”一口青春派

  特约撰稿 贾选凝

  如果说有怎样的年轻观众,就有怎样的青春片,倒不如说成长在不同语境下的观众,对青春有着截然不同的审美观。因而在华语青春片版图中,大陆和台湾、香港的创作路向与气质才情大相径庭,同样盛行青春文学改编的内地与台湾地区对比最为鲜明。

  同样是大火特火后由作者亲力亲为拍成电影的青春小说,台湾地区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卖点是青涩纯爱私记忆,内地《小时代》的则着重表现时尚奢华富二代的生活。两位女主角陈妍希和红星杨幂,代表了两岸年轻观众对“女神”一词的不同期待。两种青春审美的背后,是两种社会背景下的成长追求与价值观。《那些年》耽溺一张白纸的校园岁月,姿态上隐含对成人世界的抗拒,而《小时代》中的主角则迫不及待进入成人社会,像真正的成人那样燃烧物欲和爱欲。

  青春片是近10年来台湾地区电影最重要的类型之一,风格非常成熟,影像基调主打小清新,叙事的几大关键词则包括励志、纯爱、梦想等等。正在上映的《逆光飞翔》也是很好的例子:故事是残障题材,讲年轻盲人钢琴家“乘着梦想起飞”。主旨是励志正能量却拍得清淡,煽情方式舒服自然——事实上,这也是许多台湾地区青春片共有的气质,很“轻”、很有氧地去诠释成长话题、注重个体经验的表达,让观众感受到诚意。

  相比之下,内地的青春片在走向类型化之路上刚刚起步。第六代导演热衷“青春残酷

  物语”,但作品大多难以走入院线,难得“见光”的几部也很难走向类型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小时代》确实前进了一大步——从文字、漫画到影像化的商业模式步步为营,卖点清晰明确:偶像明星、时尚消费和玛丽苏式想象。内地90后在物欲空前过盛下长大,以消费为青春关键词并不难理解。

  比《小时代》更具有思考的《致青春》,则可视为内地青春片的一种严肃尝试。如果说前者更接近于“贩卖青春”,那么后者则是构建在文化传统上的幻象爱情片。70后的成长史已经可以被系统地检视与梳理,从而成为青春表述中的重要资源。赵薇这部处女作虽然在叙事和视听语言上存在颇多硬伤,但她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态度,至少也能吸引对同类题材的注视。

  上世纪80年代,香港地区青春片一度十分高产,但近年却乏善可陈。不过最新一部由黄修平执导的《狂舞派》,在国外电影节放映时好评不断,不但剧本和节奏都毫不马虎,更难得的是将热血与青春的主题拍得很本土很地道。黄修平一直是香港少数专注于探索青春片能量的创作者,而街舞畅快淋漓的视觉观感,想来是对他运镜功力的极大考验。不过整体而论,港产青春片距离被广为认受、已成体系的台湾青春片创作,仍有不少差距。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 00017 “咬”一口青春派 2013-06-28 浙江日报2013-06-2800010 2 2013年06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