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今日关注

记者体验梅农生活

抢摘杨梅卖好价

  本报黄岩6月19日电

  见习记者 梁国瑞

  通讯员 周薇薇 金曼春

  上午7时40分,黄岩区院桥镇左任新村的左岙坑杨梅市场人头攒动。几十名梅农挑来刚采摘的杨梅摆起地摊;来进货的客商络绎不绝,小货车停了一路。

  66岁的金梅方此时正跟一名从路桥赶来的商贩讲着价格。一番砍价之后,两篮荸荠种杨梅,以270元成交,每斤约8元。

  “这几天,我4点钟就起来摘杨梅了!今天3个人摘到现在,就摘了2篮。”金梅方告诉记者,这两天连续高温,杨梅陆续成熟,必须抓紧采摘,“气象预报说,过两天又要下雨,我们全村都在抢摘杨梅。”种了20多年杨梅,金梅方清楚,一旦下雨,杨梅不仅掉果严重,品质也会大受影响。

  收起篮筐、扁担,金梅方马上要赶回左岙坑的杨梅山,他家近10亩杨梅,都分布在这片全省无公害东魁杨梅示范基地里。记者跟着老金一起上山,体验他们的酸甜苦乐。

  杨梅山不高,但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种了密密麻麻的杨梅树。“这片基地里,有2500亩杨梅,涉及附近800多户。”金梅方说着,坐上媳妇朱伟萍的汽车,“以前靠肩膀挑,现在村民都有小车,方便多了。”

  车子停在路边,我们钻进了路边的杨梅林。老金把篮子挎在臂弯里,爬上了杨梅树,“树枝很脆,一定要慢慢上去,断了枝损失就大了。”

  “杨梅没全熟的时候最难摘,必须一颗颗挑。”老金的妻子张冬芹说,杨梅一旦成熟,挂枝一天左右就会掉果,“我们家100多棵树,每天都要一棵棵看过去,有成熟的就赶紧采,掉地上就不值钱了。”

  按照张冬芹教的办法,记者试着攀上枝桠,在枝头挑选起来。每棵树上,符合标准的杨梅仅在少数,往往挑了五六颗,只有1颗符合要求。更为难的是,人在枝桠上腾挪不开手脚,采摘稍远一些的杨梅,要费上不少巧劲。半个小时下来,记者已经大汗淋漓、浑身酸痛,篮子里却只装了30多颗杨梅。

  金梅方夫妇已经换了好几棵杨梅树,他们将采下来的杨梅,统一挪到一块空地上,上面支着遮阳伞。媳妇朱伟萍一颗颗挑拣着,将个头差不多的杨梅选到另一个篮子里。

  杨梅山上林深叶茂,通风不畅,哪怕站上一会,也会汗流浃背。老金每回上山都要带上几大瓶开水,还有防中暑的药。“你看,我们都戴帽子、穿长袖,不然半天工夫肯定晒脱皮。”朱伟萍笑着说。尽管如此,她的脸早已晒得通红,大颗的汗水不停往下淌。

  “忙了一年,不就等着收成吗?就这半个月时间,摘得好,就能卖个好价钱!”金梅方说,近10亩杨梅,每年可以为他带来3万多元的收入,“等那30多棵小点的树能结果,赚的就更多了。”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04 抢摘杨梅卖好价 2013-06-20 浙江日报2013-06-2000009 2 2013年06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