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最美,时代的强音

之江平

  一个“美”字,正在形塑浙江人的精神世界。“最美司机”、“最美妈妈”、“最美教师”……像蒲公英的种子,播撒在浙江大地。这是一笔极为扎实的精神财富。

  这种“最美”,从“盆景”变“风景”,让我们的精神力量抵达一个又一个时代高点。

  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海,“最美现象”有着流淌不息的源头,是“最美土壤”孕育了“最美风景”,是“最美领唱”引发了“最美合唱”。

  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重要原则和重要内容,深刻改变了当代中国。

  “最美现象”正是“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有效载体,是诠释“两手都要硬”的生动注脚。人类的文明需要一代代人坚持不懈地创造出更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只有两者的“正相加”才能不断提升文明的质量,任何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物质文明的一时发展,都是短视的行为。

  在浙江,广袤的“最美土壤”可以延伸到钱塘江,从天下粮仓到中国第一商帮,从河姆渡先民到程朱理学、浙东学派,钱塘江是一条“财富之江”,更是一条“精神之江”,千百年来,砥砺了浙江人的精神气度和价值品格。

  改革开放后,浙江人富起来了,不但口袋富,而且脑袋富。从“八项工程”之首的文明素质工程到“公民道德养成计划”,从“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到精神富有……浙江的“最美土壤”孕育出了“最美风景”。

  为什么人们会追捧“最美现象”?因为,“最美现象”传递了“最美能量”,激发了公众对高尚道德的热度,频繁出现的“最美”背后隐藏着大众的道德呼唤和追求。

  “最美”,是大众对向上向善、崇德尚义的和谐环境的坚守与追求。

  任何社会快速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必然会积累起一些深层次问题,美国经历过道德失衡的“镀金时代”,欧洲也曾经集体反思过“道德的沦丧”,没有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大、经济的强大是建立在道德沙漠上的。

  社会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的,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在社会涌动前进的浪潮中必然会有污浊和逆流的存在,有时上升非常缓慢,有时甚至会有倒退和反复,但,整个方向一定是向上的。

  推动向上发展的力量源泉就是大众对“善”的坚守与追求。

  “最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魅力。

  种子发芽需要良田沃土,道德成长离不开社会营养。一个人关键时刻的选择,源于日常行为与精神气质,危难中迸发出的美丽举动更是社会价值观的忠实演绎。“最美”,展示的是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个体,是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广阔舞台。

  “最美”,是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的动力和契机。

  时代楷模是精神富有的典范,“最美现象”背后闪耀着“最美精神”,在一个个“最美人物”身后,总有一种力量让人热泪盈眶,总有一种精神让人格外振奋,总有一种感动让人持久难忘。这种力量、精神和感动正是我们建设“两富浙江”最需要的精神资源。

  如一粒微尘,无比平凡;似一束阳光,温暖人心。轰轰烈烈的“最美现象”,是由无数凡人善举串联成的。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说的“脊梁”有千千万万,撑起“最美”的“脊梁”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们是中国梦的希望所在、信心所在。

  “最美妈妈”吴菊萍的惊世一接、“最美司机”吴斌的生前一刹、“最美爸爸”黄小荣的奋勇一跃……这些瞬间,就烙印在你我的脑海中。他们的故事,就相传在街头巷尾和茶余饭后,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写照。

  “最美”,美在朴实无华的善良。

  向善是一种最本质、最人性的道德诉求。“百行德为首,百德善为先”,善良创造美丽,心存善念,可以在关键时刻转化为善行,激发民间向善潮流,涤荡当前一些人的信仰缺失、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

  “最美”,美在真挚无悔的奉献。

  任何时代,个人的创造减除所得的差额就是对社会的奉献。因为奉献,人类社会才会不断前进。在“最美群像”里,每个人无论岗位如何、年龄大小、财富多少,都懂得奉献。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最美”,美在勇于担当的责任。

  每一份职业,每一个岗位,都有着自身内在的伦理要求和道德规范。责任意味着坚守,责任蕴含着诚信,责任伴随着付出。只要勇于承担起那份属于自己的责任,即便是平常之举、凡人小事,人们也乐于用“最美”来赞誉。

  “最美”,美在舍己为人的瞬间。

  对生命的尊重,是真善美的根本,敬重生命,才会自觉地转“小爱”为“大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拯救他人。“最美”,就在于一旦他人遇到危急时刻,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这种“本能”的壮举,是积淀的道德力量和崇高人格的呈现。

  “最美”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内在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始终没有改变蓬勃向上的方向。他们为我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点点滴滴、丝丝缕缕,汇聚起来,可以灌溉良田万顷,可以照亮璀璨星空。

  万事从来贵有恒。如何让“最美现象”成为道德建设进程中源源不断的营养源泉?让“最美”之花持久绽放在浙江大地?

  道德建设,官德表率。

  领导干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也是实践者、带头者和示范者。当下,一些不良社会风气难以纠正,不能不说与一些领导干部不能以身作则,不能廉洁自律,“把社会风气带坏了”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有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一批“感动中国”干部,我们也有雷云、李友星、江小金等一批“浙江模范”。他们,掀起的精神道德之“风”,成为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

  风气好不好,关键看领导。“最美”的提升、深化更有待于官德的引领。如果能够“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做到政治清明、官员清廉;如果能够真正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勇于担当、敢于作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那么全社会的贪婪、自私之风就会消减许多,诚信、互爱之风就会增长许多。

  道德建设,教育为先。

  当前,我们的德育欠账太久,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还没扎根人心。

  教育犹如春风化雨,一个社会,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应高度重视对公民的教育引导,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推进全社会的“道德自觉”。孩子是明天的栋梁,从娃娃抓起,从日常生活抓起,更是道德建设的基石。

  教育不仅要讲“大道理”,还要讲“小道理”。做一个怎么样的人?就在举手投足间,一个微笑,一份谦让,一种付出,与每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都密切相关,在受助者眼里,最普通的一个善举都能担得起“最美”的奖掖。

  教育不仅要讲道理,更要寓教于活动。“多一个广场,少一个赌场”;“多一次讲座,少一些迷惑”;“多打一次球,少打一次架”;“多看名角,少些口角”……美德的养成,就在于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活动之中。

  道德建设,制度为本。

  如果说教育引导是“德治”,那么制度建设就是“法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曾说过:“法治和德治,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

  道德不可能建立在完全自觉的基础之上。对不道德的行为,必须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给予最及时、最严厉、最充分的揭露和谴责,扶正祛邪,扬清激浊,“最美”精神才能在鲜明的导向中得到更好地弘扬,才能在道德实践中养成美德习惯。

  对个体而言,要“道德自律”,经常想一想,自己能为他人和社会做些什么,而不是从他人和社会得到什么。对社会而言,要“道德他律”,给奉献者更多的尊重、爱护、荣誉和报偿,绝不能让英雄流血流汗再流泪,给作恶者更严厉的鞭挞和处罚,绝不能让邪恶横行。

  提高自律的觉悟,强化他律的力量,“道德自律”和“道德他律”结合起来,会有更多的“最美心灵”实现同频共振。

  “最美现象”的延展,还需要道德以外很多因素的助力,经济、法律、行政、舆论、监督等相互促进,才能让“最美”引发的价值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形,“风景”变“风尚”,长久流传下去。

  道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让市场经济得到充分发展,让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让市场经济发展更加规范,现代道德保障才能最终确立。

  当今社会,对公平正义的呼唤日益强烈。社会不公不仅在贫富分化上,更在于机会的不公、规则的不公。不公导致社会心态失衡、社会戾气激增。这就需要从制度入手,让公平成为社会最基本的公共产品,人民最普遍的基本享受,这样, “最美现象”的疆域才会不断扩张,持久散香。

  道德品质是教育和养成的结果,也是监督和管理的结果。道德建设不能完全靠自觉、自律,更要靠法律、靠他律、靠严管。加快制度建设,撬动法律杠杆,建立健全完善导向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落实责任制,呼唤高尚,赞美高尚,在全社会共同营造一种向善向美的风气和氛围,才能让“最美现象”成为永恒。

  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可以激发正能量的共同目标与价值取向,而最能够立主导、引多元的“最美”,就是中国梦最重要的基石。让我们向“最美”致敬!用价值、奉献、诚信、务实这些标志着人类精神高度的语汇,一起奏响这个时代的强音,引领更多的心灵向“最美”方向前行!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最美,时代的强音 2013-06-20 3024524 2 2013年06月20日 星期四